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发布了《基于中国增长实践的创新经济学分析》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创新激励相容机制的特征,旨在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性因素,并为未来的创新方向及政策选择提供参考。报告指出,中国经历了45年持续无衰退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报告中不仅分析了创新的测量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经济逻辑,还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创新激励相容机制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见解,对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未来创新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与未来方向
过去4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无衰退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创新的巨大贡献。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创新模式也从增加产品品类的横向创新向颠覆式的纵向创新转型。中国的创新投入和专利数量不断攀升,有效专利占全球22%,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尤其在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数量全球领先,显示出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专利数量上,更体现在商业价值和资本市场的认可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达到31%,成为全球中间产品的最大提供商。在移动电商和数字化支付方面,中国也是全球的引领者。202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15.4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新迭代紧密相连。
然而,中国的创新并非没有挑战。随着全球化的转变和颠覆式创新的增加,中国经济的稳定性面临新的考验。全球化的供应链效率定律变为安全+效率原则,增加了全球的贸易-技术-资本的流动摩擦,意味着中国规模效率“干中学”主导的横向创新活动效率下降,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颠覆式创新对经济稳定产生冲击,需要加强监管和做好公平性、稳定性的政策工具准备。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未来的创新方向和激励机制需要调整。首先,中国应更依赖市场激励和企业家精神进行颠覆式创新,深化改革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其次,颠覆式创新需要资本市场的激励,调整中国金融结构中的创新激励是目前最需破题的。再次,创新应从一般生产领域拓展到信息、数据、知识生产领域,促进知识生产领域的创新。此外,多元主体进行分布式创新是鼓励创新的最好方式,产业政策要与竞争政策相互协调。
中国创新的未来方向,应从物质生产转向为人服务的全过程。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创新服务于人的方向是延长人的寿命。生物科技,特别是AI推动了基因编码、脑机接口等系列生物和医药革命,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人们自由的时间长度。下一代web3探索的参与即分配方式,也在探索新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由于自动化、具身机器人不断参与物质生产过程,大量劳动力被替代,而只有服务业快速发展才能吸收大量退出的劳动力,因此以人为本的创新是现阶段中国创新的关键。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基于中国增长实践的创新经济学分析》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