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组织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政策真空下生态旅游危机研究报告-旅见不善》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在缺乏明确政策框架和规管的情况下,生态旅游如何导致生态破坏、地产商利益主导以及社区参与缺失等问题,并以香港的生态旅游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发展模式下可能面临的风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进行科学基线调查、制定全面的生态旅游原则和规管措施,以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份报告为理解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于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以及环境保护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态旅游,听起来是一个既环保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好主意。但这份报告告诉我们,生态旅游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变成破坏生态的借口。政府把生态旅游纳入发展蓝图,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他们把地产发展和生态旅游绑在一起,这样生态旅游的保护原则就被淡化了。报告里说,政府没有给生态旅游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设立相关的制度,这让人担心。
报告发现,自从政府提出生态旅游的意向后,南大屿和尖鼻咀、流浮山和白泥这些地方就出现了37宗土地破坏案例,涉及22.41公顷具有生态价值的土地,包括郊野公园、海岸保护区等。这些破坏活动包括填土、违规营地使用等,严重威胁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更糟糕的是,即使这些违规行为涉及官地或法定规划区域,政府也没有有效的干预或修复安排。
报告还揭露了政府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官方文件显示,政府只预留了最多10.5公顷土地用于住宅发展,但实际上,相关区域覆盖了约31公顷土地,多出了近一倍。这意味着政府可能在为将来增加私人住宅预留空间。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化了争议用途,而且为开发商开了绿灯,扩大了他们的利益。
海外的案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加坡的万泰野生动物世界就是一个例子。新加坡以大众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结果导致热带雨林生境受损,极危物种如马来穿山甲因游人车辆急增,路杀个案飙升。即使设有“野生动物桥”环评缓解措施,也未有效改善。这个案例显示,以生态旅游包装的大众旅游,反而破坏自然环境。
政策建议部分,报告提出应该以国际通行的生态旅游原则为基础,重建政策方向。这包括进行科学基线调查、制定全面生态旅游原则、实施监管措施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建议旨在确保生态旅游能真正地保护环境,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本质是低足迹、社区为本、收益回馈社区,并含有教育及诠释元素。但香港目前的生态旅游规划,已经出现了“私楼旅游”的苗头。一方面,大量发展商土储被纳入生态旅游片区的住宅地范围,包括曾多次申请改划失败的地段;另一方面,政府于法定规划程序前已先邀请市场意见,形同为地产项目预留空间。再者,初步建议中的住宅用地在图文不符下疑似被扩大,与康乐或保育设施占地比例相近,显示住宅发展已逐渐渗透生态旅游概念之中。
哥斯达黎加的经验突显这类发展模式的三重风险。首先是生态破坏:当私楼旅游取代自然为本的规划方向,发展商倾向开发沿海、山坡等具景观价值的生境,造成栖地破碎与物种流失,并侵蚀原有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其次是社区割裂:高价住宅发展通常与当地社群脱节,仅服务外来富裕旅客,导致原居民无法负担居住与生活成本,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逐步消失。第三是不可持续:私楼旅游以单次地产炒作和短期投资回报为本,并非以旅游业持续营运为目标。一旦土地售罄、投资撤离,便留下空置建筑与失衡的地区结构,既未建立稳定旅游经济,更遑论推动环境教育或生态保育。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