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焉知汽车产业研究发布了一份《车载SoC芯片产业分析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车载SoC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涵盖了从技术演进、市场需求到产业链分析等多维度的全面解读。报告指出,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SoC芯片作为核心组件,正经历着从分布式ECU架构到集中式域控制器架构的技术革新,不仅对芯片的算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深度融合。报告中对产业链的深度剖析、应用场景的具体案例以及行业内重点企业的布局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为行业研究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车载SoC芯片:智能汽车的大脑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车载SoC芯片作为汽车的“大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SoC,即系统级芯片,它集成了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多种功能模块,为汽车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根据焉知汽车产业研究发布的《车载SoC芯片产业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对车载SoC芯片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报告指出,车载SoC芯片主要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领域。智能驾驶方面,SoC芯片承担着车辆感知、决策、控制等关键任务,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智能座舱方面,SoC芯片则负责处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图像等,提供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
当前,车载SoC芯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驾驶SoC市场规模已达32.9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83.0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11%。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智驾域控制器前装搭载率约为8.7%,座舱域控前装交付量达到347.6万套,搭载率为16.5%。
然而,车载SoC芯片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壁垒,SoC芯片设计复杂,需要具备强大的硬件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车规级芯片的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资金压力不容忽视。此外,随着智能驾驶算法的不断迭代升级,SoC芯片的技术架构也需要不断演进,以适应新的算法模型。
报告中提到,目前车载SoC芯片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如英伟达、高通等主导,国产厂商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加速追赶。国产厂商的优势在于本土服务能力强,能够快速响应本土车企的需求变化,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在智能驾驶SoC芯片领域,英伟达的Orin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其AI算力可达254TOPS,功耗仅为45W,已被广泛应用于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的多款车型中。高通则在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其SA8155P和SA8295P芯片的CPU算力、GPU算力和AI算力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国内厂商如地平线、黑芝麻等也在积极布局车载SoC芯片市场。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AI算力达128TOPS,功耗为30W,已搭载至理想L9等车型。黑芝麻的华山A1000系列芯片AI算力可达58TOPS,预计2024年在红旗E001和E202两款车型上落地。
总体来看,车载SoC芯片产业前景广阔,但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厂商而言,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加快研发进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将是其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对于行业而言,推动国产化替代,加强产业链协同,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除《车载SoC芯片产业分析报告》外,焉知汽车产业研究还发布了多份同类型报告,如《智能座舱产业发展报告》、《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等,这些报告为我们深入了解汽车产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洞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同名星球获取这些报告,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行业分析。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焉知汽车产业研究发布的《车载SoC芯片产业分析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