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灼鼎咨询】发布了《中国新能源行业洞察报告——风光无限: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与挑战》。这份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涵盖了新能源、光伏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细分市场。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和制造国,其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引领国内经济的绿色转型,也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报告中还详细分析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的设备制造、中游的能源供应以及下游的应用领域,并对政策环境、市场动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这份报告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战略洞察,是理解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
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与挑战并存,这是一场关于能源革命的深刻变革。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绿色低碳经济的兴起,新能源行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和制造国,其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引领国内经济的绿色转型,也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能源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以电力形式实现高效利用。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能源的更替转型。现今,出于气候治理和环境治理的需要,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已逐步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人类社会也势必会随之进入新能源时代。新能源的共同特点包括资源丰富、可再生、对环境影响小、分布广泛等优势,目前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
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风光发电领域,正蓬勃发展。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方面的增长全球领先,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新能源行业前景广阔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供需失衡、低价竞争、技术瓶颈、政策变动等。这些挑战要求行业参与者不断创新和调整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新技术的出现、新市场的发展、政策的持续支持等,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技术创新、特别是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大型储能项目的建设、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突破、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等,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国际合作和市场多元化将成为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
中国用电量和发电量巨大,新能源发展居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长期以来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然而,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风险。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进步,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持续提高,同时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使得新能源逐渐成为经济可行的替代方案。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尤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已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发电量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球发电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9924.8TWh,同比增长2.5%。其中,中国的发电量达9456.4TWh,同比增长6.9%,占全球的31.6%。美国的发电量为4494TWh,同比下降1.0%。印度的发电量为1958.2TWh,增长7.0%。
中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强国。2023年,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与前一年相比,全球能源系统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了50%。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增长最为显著,其中,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连续14年和9年稳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8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有近60%来自中国。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取得了显著增长。到2023年末,可再生能源装机再创新高,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的一半以上,彰显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坚实足迹。
水电占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例降低。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突破33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12858.5亿千瓦时,同比降低49%。
太阳能发电朝着主力能源形式快速跨越。2023年,我国太阳能发电量58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7%。其中,光伏发电量29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7%,占我国发电总量3.3%,排在第五位。
风力发电业成为除太阳能发电外我国能源转型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23年末,我国风电发电量885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
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结构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44134万千瓦和60949万千瓦,显示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光伏发电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新增并网规模呈现倍速增长趋势,且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省新增装机规模差异显著,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在地理分布上各具特点。2023年,山东、河北、江苏、河南、浙江五省位列全国五大光伏发电并网省份,其中山东省以5693万千瓦的并网容量位居榜首。
中国风力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发展风力发电的资源优势。2023年,中国陆上、海上新增风电吊装容量齐增长,发电量和风电利用小时数再创新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2023年,全国风电发电量885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2%。风电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首次超过10%。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并网风电利用小时数2225小时,同比提高7小时。
2023年,全国新增装机14187台,容量7937万千瓦,同比增长59.3%,创历史新高。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219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91%,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18.3万千瓦。
中国新型储能市场快速发展,技术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83.7GW,已投运装机超3000万千瓦。其中,新型储能贡献最大(占比59.4%),累计装机功率约为32.2GW,同比增长196.5%。抽水蓄能占储能装机总量的39.9%,累计装机功率约为50.6GW,同比增长10.6%。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0年起增长尤为迅猛。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占全球份额64.8%,预计2024年有望增长至1180万辆,首次突破1千万辆。
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不断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51%。2023年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859.6万台,同比增加65%,包括公共充电桩(272.6万台)和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包含直流充电桩120.3万台、交流充电桩152.2万台。截至2024年7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进一步增加至320.9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43.1万台、交流充电桩177.8万台。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利用率面临下滑风险。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6.1%、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6.0%,均同比下降。当新能源供给大于需求时,为维持系统平衡,可能导致新能源消纳受限。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将提前实现2030年风光总装机12亿千瓦目标,预计未来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利用率或将持续下降至90%左右,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快速扩张与激烈竞争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价格持续下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
中国风电行业正面临转型挑战,尤其是陆上风机市场,价格战成为了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客户,许多风电企业开始降低产品价格,以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这种价格竞争往往伴随着利润的压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投入构成了挑战。
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设备退役后的回收利用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我国退役风电设备回收金属等资源5万多吨,回收光伏组件约10万多片,回收资源6000多吨。如何发展高效的回收利用产业将成为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户用光伏作为分布式光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结构性调整,面临增长动能不足和政策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2023年及之前,户用光伏产业增长迅猛,不仅为用户带来经济效益,还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普及,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然而,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由于企业利润压缩和项目不确定性增加,户用光伏产业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提升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仍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储能行业,价格竞争最初是由电芯部分的结构性过剩触发的。这种过剩状况迅速导致了直流侧系统的定价持续降低。随后,交流侧系统也卷入了这场价格战,其价格同样不断下降。由于激烈的价格竞争,部分储能电芯企业甚至恶意低价抢市场,导致储能安全隐患增加。
中国的新能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而用电需求则集中在中东部,需要增强跨区域输电能力,特别是特高压技术,以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