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研究所(RMI)近日发布了《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洞察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气候科技领域的投融资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了气候科技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初创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低碳融资市场机制的建立与挑战。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在气候科技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投资集中度较高、初创企业融资困境等问题,并提出了多维赋能气候科技投融资生态的策略。这份报告是理解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动态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宝贵资料。
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2023年,我国气候科技投资达到6.3万亿人民币,占GDP增量的40%,显示出气候科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投资高度集中于可再生能源、电网、储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大量减排潜力尚未被激活。这一现象表明,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亟需拓展投资范围,以支持更广泛的低碳转型。
气候科技初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对实现零碳目标至关重要。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实现零碳时,所需的气候科技中有一半还处于研发阶段。这些初创企业不仅推动行业技术变革,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境不容忽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和政策的专业门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使得初创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为了破除这些融资困境,报告提出了多维赋能气候科技投融资生态的策略。科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投资决策,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金融产品创新则拓宽融资渠道。这些策略旨在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和分配,支持可持续投融资生态系统的建设。
具体来看,我国在气候科技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和电气化交通两大领域。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已超过火电装机总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超过50%。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销量约占全球的60%。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然而,投资的密集型战略也导致了减排空间未被激活的问题。例如,交通部门碳排放量仅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3%,但其投资量在清洁能源总投资中却占比高达46.5%。相比之下,工业部门碳排放量占比25.5%,却仅获得5.2%的清洁能源投资。这种投资分布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低碳转型的发展需求。
初创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比亚迪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比亚迪从一家中小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巨头,其成功经验表明,初创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拓展,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绿色气候科技创新以及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的支持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初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气候融资市场机制基本建立,但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仍存在拓展空间。我国已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方案兼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气候融资市场机制日臻成熟。然而,当前主流的气候融资机制对于初创企业的适配性有限,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仍需拓宽。市场化基金投资等直接融资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资模式,为清洁气候科技或企业提供所需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提出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模型可以助力投资决策,通过量化分析模型框架,提升投资估值的准确性,将降碳减排效益系统全面性地融入到估值模型中。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壁垒,促进资源高效流转,降低项目创新与实施成本,加速气候科技研发与商业化进程。金融产品创新则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保险机制、公共部门风险担保、混合融资模式等,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气候科技领域。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气候科技投融资市场洞察与展望》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