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报告-硬核报告每天更新;
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趋势等全领域...

【中规智库】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呈现了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量尤为显著,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超过30%,车桩比进一步下降。报告中还包含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背景、规模布局、服务效能等多维度分析,为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报告内容详实,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主要城市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但挑战依然存在。2023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同比增长超过65%,其中私人充电桩增量占总体增量的72.6%,显示出私人电动车主对于充电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城市间充电基础设施的密度差异显著,超大和特大城市的公用桩密度远高于I型和II型大城市,这表明充电设施的普及和均衡布局仍有待加强。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不仅明确了发展目标,还提出了优化充电网络、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等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社会化参与和标准化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车网互动、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等技术发展。

在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的监测中,北京市和深圳市的特点尤为突出。北京市的直流充电需求稳步发展,而深圳市在高功率充电领域展现出超越之势。深圳市的高功率充电需求占比高于北京市,尤其在250kW以上的充电场景中,深圳市的需求总量达到北京市的近两倍。这一现象反映出深圳市在高功率充电设施的发展上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私人乘用车和物流车的充电需求。

充电便利性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北京市私人乘用车在常停放地点500米半径范围内的充电次数占比均值下降,而没有充电行为的车辆数量占比上升。这表明居住区充电设施的建设发展瓶颈开始凸显,充电便利性整体下滑。居住区私桩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私人乘用车的增速,既有居住区车位配建不足和电网预留容量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此外,疫情后居民出行恢复常态,目的地充电需求增长,而办公地、商场、景区等公共充电设施的快速扩张和共享开放,减少了对居住区充电的依赖。

面对这些挑战,加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需要以中短期为周期编制充电设施专项规划,重点指导近期各片区充电设施的规模管控,明确公共充电桩应当重点织补的服务盲区,合理确定地区适宜发展的大功率直流充电场景。同时,推广新兴服务模式,统筹解决居住区充电桩建设与管理难题,如“统建统服”和“散建统管”等服务模式,以提高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详细数据和深入分析,但这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它们同样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数据,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自行获取,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和理解。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蝉鸣报告(原爱报告知识星球) » 【中规智库】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如何快速寻找资料?

关于我们赞助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