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近日发布了《预见2025 – 中国行业趋势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在2025年之前的转型趋势,特别关注了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灵活调整,以及管理方式和决策系统的全面优化。报告涵盖了从全球化新航程、人工智能的加速渗透,到中国制造的全球新势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等多个维度,为理解中国行业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报告中不仅包含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分析,还预测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寻求在中国市场中稳健前行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战略参考资料。
在2025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转型。这场转型不仅是对过去依赖劳动力和大规模投资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告别,更是向由创新和技术驱动的新型增长模式的拥抱。中国经济的韧性,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力和资本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传统经济引擎的逐渐失效,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接棒。房地产市场和就业率等关键问题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消费信心。消费疲软又迫使企业缩减产量甚至裁员,形成了恶性循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美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疲软等因素,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出口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逐渐降低,这一趋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商品被本土消费者所接受,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升级。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和实用价值上的持续提升,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使得大量产品与技术实现了“国产替代”。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疫情过后,中国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理念正在演变。现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实用”、“绿色”等理念。这一消费模式的变化为中国大众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可通过推出更优质、更令人放心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赢得市场。
推动消费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引擎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目前中国近150万亿的居民存款,几乎接近中国股市总市值的两倍,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的消费潜力,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有信任才能安心,有安心才有信心。
中国经济需要持续转型,生产重点必须从“追量”转为“追质”,通过提升价值来创造更多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信心,创造更多大众消费。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与企业都需要优化自己的决策体系,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经济环境。采用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个转变无法一蹴而就,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主体需要快速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增长模式。
面对长期挑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须补齐社会保障制度短板,重铸消费信心。据联合国预计,204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2%,远高于2020年时的13%。这一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将带来许多长期挑战,包括攀升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金支付压力。政府应当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在现有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速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扩大医疗保健系统的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等。
面对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局面,中国越来越容易受到全球动荡局势的影响。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网站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4年9月,全球范围内共实施了14,797项贸易干预措施,而且自2018年以来此类措施出台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干预的方式包括出口补贴、贸易保护措施、关税措施、贸易相关的投资限制等。其中,美国出台了2,164项措施,本身受到3,785项措施的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出台了561项措施,但受到5,378项措施的影响,全球最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模式正在转型,主要围绕着目的地、产品和贸易模式三个维度展开。
目的地转型:走向全球南方和欧洲市场。近年来,中国战略性地将贸易和投资重点转向了全球南方市场,未来全球南方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将不断显现。产品转型:从“老三样”到下一代“新三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与制造的高价值、高科技产品得到全球认可,推动中国向价值链的上游迁移。模式转型:新全球化路径。随着传统的出口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全球化模式。在很多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国外建设生产与物流基地,服务海外市场。在2023年,中国的境外绿地投资金额较前一年翻了三倍,达到了160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总数的11.6%。现在,中国的全球化拓展已经
在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落地生根,例如越南、墨西哥、沙特、埃及、摩洛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和塞尔维亚。
当前,面对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绿地投资可通过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方式,缓和贸易所带来的冲突。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并不是近些年的新发明,1980年代日本汽车行业发展同样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本田、日产、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到北美和欧洲落地建厂,以投资的方式减少了贸易摩擦。当下,欧洲的“技术民族主义”和绿色转型需求正在吸引更多的中国绿地投资,许多中国企业在努力融入本地化的电池和电动车产业链。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在西半球建立起了横跨欧洲和非洲的电池生产流程,顺畅覆盖从原材料开采加工、生产到终端市场销售的全部环节。这一变化将建立起一条与现有的路线完全不同的产业链和贸易路线,它将揭开世界贸易发展的全新篇章。
对中国企业来说,面临放缓的国内经济,升温的地缘政治摩擦和高科技领域的艰巨挑战,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所遇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被整合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企业必须顺势而为,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分散与降低风险: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以难以满足企业生产能力,加以地缘政治因素所造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中国企业需要制定清晰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目标市场,通过海外投资来分散和化解风险。通过合作建立共赢关系:中国企业可考虑通过在海外市场建立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自身技术、产品等优势换取当地渠道、品牌资源,依赖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资源与积累,快速打入当地市场,实现双方共赢。运营优化与绩效提升:中国企业亟需全面提升运营水平和优化成本,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效率,改进运营方式,创新产品优化渠道,进行重组/整合等方式。
对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来说,随着中国步入深度转型阶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在华跨国公司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的双面性:一方面,它是一个经济基本面具有强大韧性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它也进入了充满挑战的转型期。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将成为企业运营所面临的新常态。与中国企业一样,在华跨国公司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运营水平。对应不同的情况与企业背景,我们系统性梳理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可能采取的四种战略选项:退出、减少依赖、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对于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来说,在不同程度、层面上将“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相结合,可以为企业增强本地竞争力,化解风险提升韧性。
降低风险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商业模式、分散供应链、加强知识产权( IP )保护,以及通过建立本地合作关系抵御风险——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资源或参与方,例如采用本地金融、加强本地决策、提高本地所有权等。加码中国市场的方式包括在某些领域增加投资服务中国市场,应对本地对手的竞争;强化本地化发展,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用更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与渠道;充分掌握中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及时适应越来越有本地差异化的标准和规范等。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