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银国际证券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系列(1)-产业跃迁:政策驱动、技术拐点与场景革命的三重共振》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400万至1000万台,并特别指出中国内地市场在政策、技术、场景革命以及供应链优势的多重共振下,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形成领先优势。报告中系统对比了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综合考量了各零部件的价值量占比、技术难度以及国产化进度,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深入的洞察。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站在变革的风口。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预计到2035年全球出货量可能达到400万至10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在70.6%至84.9%之间。这一预测不仅揭示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也预示着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市场需求的激增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和社会服务领域,但未来家庭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2035年,服务型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上升至84%,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智能化家庭服务的迫切需求。
政策的支持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通过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并支持产业链协同和产业生态建设。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文件,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的涌入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发展。2024年,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共发生约200起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项目的高度关注和信心。
技术进步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方面全球领先,累计申请了6618件技术专利,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优必选科技在全球有效专利储备量方面排名首位,超越了本田、索尼、丰田等国际知名企业。
在智能化和本体制造方面,中国内地具有明显优势。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领域的丰富经验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开发中提供了技术迁移的可能性,加速了研发进程并降低了成本。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重叠度超过60%,中国内地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优势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同样具备规模化降本的潜力。
随着量产的临近,核心零部件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和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的价值量占比高,技术难度大,国产化进度有待提升,因此成为投资的焦点。
人形机器人的快速普及依赖于BOM成本的下降和人机交互能力的提升。特斯拉的入局,以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经验,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迭代和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降本能力。
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4-35年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5%,高于全球增长。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优势等多种因素推动下,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显著,其入局刺激了产业发展和商业化落地。中国内地企业依靠供应链优势和快速的产品迭代,有望实现全球领先。
智能驾驶系统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在系统设计、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实时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共通点,这些技术可以无缝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和任务执行效率。
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因素。随着零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本体制造成本将达到多数人可接受的水平,推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
中国内地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传感器、灵巧手、谐波减速器和空心杯电机等零部件的技术路线逐渐收敛,标准化程度提升,为国产化提供了条件。
六维力传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中成本较高的部件之一,其价值量高,盈利能力强。随着人形机器人放量,单个六维力传感器产品的价格有望下降,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丝杠作为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高精度、高负载的直线位移控制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稳定性。行星滚柱丝杠虽然生产难度高,但其优势明显,国产化率有提升空间。
减速器作为精密减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机器人的扭矩和定位精度至关重要。中国内地谐波减速器市场集中度高,国产化进展顺利,预计未来国产品牌市占率将持续提升。
空心杯电机在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中使用,市场集中度高,但仍以外资主导。中国内地企业进入空心杯行业较晚,但随着量产能力的提升,预计国产化率将有所提高。
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密执行机构,集成了多模态传感,实现对微小物体的抓握、操作和协作任务。欧美在高端精密领域具有优势,而中国内地的灵巧手行业起步晚,更注重性价比。
AI大模型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器人大脑的智能化程度有望提升,但真正具有“通用”认知和高度自主性的机器人大脑仍在研发或概念验证阶段。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交银国际证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系列(1)-产业跃迁:政策驱动、技术拐点与场景革命的三重共振》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同类型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