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邓白氏中国发布了《2025年中国市场企业付款表现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商业交易中的付款信用情况,涵盖了不同行业、区域和企业类型在款项支付中的行为和表现。报告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企业付款信用情况则是反映企业信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报告中不仅揭示了企业获得的授信账期逐年延长的趋势,还分析了企业逾期账款金额占比的下降和付款及时率的上升,为理解中国企业信用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洞见。这份报告是邓白氏在商业数据领域近200年专业底蕴和付款数据领域超过半个世纪积累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企业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术研究者都极具价值的信息。
在2025年的中国市场,企业付款表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这份《2025年中国市场企业付款表现报告》揭示了企业在商业款项支付中的守信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洞察企业信用状况的新视角。
企业付款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市场互信的增强。报告显示,授信支付已成为中国企业商业付款的核心形式,占比高达66.4%。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在交易中,都倾向于给予对方一定的付款宽限期。这种授信支付的普及,既是企业间信任的体现,也是市场成熟度提高的标志。
授信账期的延长,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数据显示,30天以内的短期授信比例已从80%以上下降至略高于50%,而31-60天、61-90天的授信天数占比分别上升至33.9%和11.7%。这表明,企业间的付款账期正在变长,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为了维持现金流,更倾向于延长付款期限。
尽管授信账期延长,但企业的逾期付款金额占比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5-2024年间,中国企业的逾期付款金额占比保持在25%左右。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在延长账期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付款效率,以减少逾期风险。
企业规模与付款表现的关系,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报告显示,大型企业的授信支付比例最高,达到80.1%,而微型企业的授信支付比例最低,为34.2%。这可能是因为大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和市场地位,更容易获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授信。同时,大型企业的逾期账款占比也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有更严格的内部管理流程,以及更强的资金调度能力。
不同地区的企业付款表现也存在差异。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获得授信支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平均付款延迟天数较长。这可能与珠三角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市场环境有关。而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及时付款比例最高,达到65.1%,显示了该地区企业较强的付款能力。
行业间的付款表现也不尽相同。物流运输行业获得授信的比例较高,但授信账期偏短,而信息技术与通信行业获得的账期天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行业内的逾期金额占比也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不同行业的业务模式和市场地位不同,导致付款条件和表现出现差异。
付款及时率的提升,是企业信用状况改善的积极信号。2024年,中国企业整体付款及时率达到80.9%,较2015年大幅度提升约2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在付款方面的表现正在逐步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正在向好。
综上所述,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中国企业在商业款项支付中的表现。企业付款方式的变化、授信账期的延长、逾期付款金额占比的下降、企业规模与付款表现的关系、地区和行业间的差异,以及付款及时率的提升,都是我们理解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
这份报告的灵感来源于《2025年中国市场企业付款表现报告》,它只是众多同类型报告中的一份。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企业信用状况的人来说,这些报告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已将这些报告收录在同名星球中,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获取和研究。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