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公路学会服务区工作委员会联合高德地图以及《中国公路》杂志社发布了《2023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分析报告(1~6月)》。该报告通过深入分析2024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出行热度数据,揭示了服务区出行热度的排名变化、区域结构特征,并对比了2023年同期数据,为理解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出行需求和趋势提供了宝贵视角。报告中不仅包含了服务区的日均驾车规划热度、人均驾车规划频次等关键指标,还涉及了全天拥堵延时指数和累计拥堵时长等重要数据,对于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分析:探索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影响
2024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地区以绝对优势领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分布不仅反映了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现状,也揭示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服务区出行热度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以28.65%的占比遥遥领先,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以26.83%和44.52%的比例紧随其后。与去年同期相比,西部地区的服务区数量增长最为显著,增加了0.57%,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则相对缓慢。这表明,尽管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相对成熟,但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仍在快速发展中。
服务区的分布密度和人口服务区分布密度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阶梯状差异。东部地区的服务区分布密度最高,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21.85个服务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13.03个和5.32个。从人口服务区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服务区数量最少,为3.99个,中部为5.05个,西部则高达9.64个。这种差异反映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而地域广阔的特点。
经济区位优势对服务区出行热度的影响显著。江苏省以516的日均驾车规划热度值高居榜首,而西藏自治区仅为36,显示出经济发达地区对出行者吸引力的巨大差异。此外,人均驾车规划频次也显示出类似趋势,东部省份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服务区出行活跃度同样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日均驾车活跃度低于1000的服务区占比较高,达到44.89%,而高于3000的服务区仅占21.96%。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服务区的驾车活跃度较低,可能与服务区的功能配置和周边资源有关。
驶入率的变化揭示了出行者需求的变化。数据显示,驶入率低于10%的服务区比例有所上升,而高于25%的服务区比例则有所下降。这可能与经济下行背景下,人们减少了非刚性需求,如购物和饮食等有关。
拥堵情况的改善也值得关注。全天拥堵延时指数显示,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拥堵情况总体良好,大部分服务区的拥堵延时指数集中在1.0至1.1之间。然而,累计拥堵时长的数据显示,完全没有拥堵现象的服务区比例有所下降,而拥堵累计时长超过50小时的服务区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局部地区的交通压力增加有关。
通过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区的热度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交通需求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服务区热度较高,而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服务区热度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变化,服务区的热度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中。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3年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分析报告(1~6月)》。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出行热度的详细数据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它们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已将这些报告收录在同名星球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