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近日发布了《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公募类产品保有规模指数报告(2024)》,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聚焦于各类机构公募财富管理产品(非现金类)的保有规模指数,揭示了银行、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和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领域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报告指出,尽管面临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银行和券商在财富管理规模上表现突出。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窗口,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对于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财富管理领域,2024年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一年,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各大金融机构在竞争中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公募类产品保有规模指数报告(202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银行作为财富管理的领头羊,其地位依然稳固。报告显示,100强机构中有62家银行,前20名中银行占据了19席,前10名中更是有9家银行。招商银行以514.23的指数值高居榜首,其财富管理规模达到29433亿元,同比增长3.81%。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了公众对银行品牌的信任和依赖。
与此同时,券商的财富管理产品保有规模和市占率也在回暖。2024年末,券商100强榜单中增加了方正证券与光大证券两家券商,整体业绩、财富管理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较上半年均出现了明显好转。这表明,尽管券商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地位不如银行,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公募基金公司的表现则相对平淡。报告显示,只有4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榜,且增长动能较弱。这可能与公募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有关,包括资本市场的震荡、直销渠道的竞争力不足以及投研能力和产品收益不佳等。公募基金公司需要在产品创新、投研能力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三方机构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的地位相对稳固,但增长速度放缓,内部有所分化。报告显示,第三方机构财富管理规模指数的平均值持续上升,但内部分化明显。头部互联网企业依托技术能力,在专业服务便捷性、普惠性和交互体验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中小机构的竞争格局尚不明朗,迫切需要多方面的战略变革。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头部机构通过智能投顾、全生命周期账户管理体系及金融科技生态重塑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普惠性与精准性。商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打造智能投研与精准营销体系,券商聚焦数字化投顾平台建设,第三方机构借力大模型优化智能服务体验。行业正经历从“产品驱动”向“科技+服务驱动”的范式转变。
风险防范方面,政策层面采取了地方债务置换、房企融资协调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措施,进一步释放债务风险;同时对外坚决防范汇率风险,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工作。这些措施为财富管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普惠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本市场方面,新“国九条”强调中长期资金入市与投资者保护,推动REITs及权益类产品良性发展,为财富管理行业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新工具。这些政策和举措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总的来说,2024年的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银行主导地位稳固、券商触底复苏、公募基金承压、第三方机构韧性凸显”的竞争格局。未来,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赋能行业发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将成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公募类产品保有规模指数报告(2024)》。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