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和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EUROCONTROL)联合发布了《中国/欧洲航班运行对比报告(2019-2023)》。这份报告是中欧双方在双区域空中航行系统性能比较方面的第三次合作成果,旨在全面比较中国和欧洲空中航行系统的性能,聚焦于制定出一套具备可比较性的性能指标以及统一的数据源,以便于两个区域之间的性能对比。报告详细覆盖了2019年至2023年的周期,不仅展示了航空运输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以及随后的恢复对运行性能的影响,还深入分析了中国和欧洲在提供空中航行服务和民航航班运行性能方面的异同,其中包含了许多对航空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
航空业是连接世界的纽带,它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25中国中内》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和欧洲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的异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两个区域在空中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报告首先指出,中国的空中交通服务由一个统一的机构——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提供,而欧洲则有39个不同的空中交通服务提供商。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个区域在空中交通管理上的效率和方式。中国的统一管理模式使得空中交通服务更加集中和高效,而欧洲的分散管理模式则可能在协调和整合资源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在航班量方面,中国的航班量在2019年达到了580万次,占欧洲航班量的53%。但到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的航空运输需求仅减少了约30%,而欧洲则减少了55%。这一数据对比显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航空业的韧性更强。到了2023年,中国的航班量进一步复苏,显示出中国航空市场的强劲恢复力。
报告中还提到,中国的机场航班量在2021年和2022年显示出较大的变化趋势,这与采取的区域旅行限制措施有关。而到了2023年,中国的机场整体运行水平稳定,部分机场已经恢复至2020年前的航班量水平。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它表明中国的航空业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正在逐步恢复并适应新的旅行需求。
在运行效率方面,报告通过比较额外滑出时间和终端空域的额外时间,揭示了中国和欧洲机场在地面运行和空中交通管理上的效率差异。例如,中国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2023年的平均额外滑出时间有所减少,这可能与航班量的减少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有关。而在欧洲,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平均额外滑出时间最高,这可能与其只有两条跑道有关,表明该机场的地面基础设施面临着巨大的运行压力。
航班准点率是衡量航空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报告中提到,中国的航班准点率从2019年到2022年显著提升,而欧洲的准点率在2022年有所下降。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在提高航班准点率方面的努力和成效。特别是在2022年,中国的航班量下降至2019年的51%,航班准点率却大幅上升,这表明在航班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航空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
天气是影响航班运行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对不同机场的气候描述显示,中国和欧洲的机场在温度、降水、能见度和雷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国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受雷暴影响较大,而欧洲的苏黎世机场和赫尔辛基万塔机场则在冬季有更多的固态降水。这些气候特征对航班的准点率和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报告还介绍了中国和欧洲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的重大改进项目,如中国的沪昆大通道方案和京广大通道,以及欧洲的自由航路空域项目。这些项目旨在优化空域结构,提高飞行效率,减少延误,并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中国中内》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