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现状报告》,这份报告全面剖析了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宏观环境、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技术演进路径与核心竞争格局,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前瞻性展望。报告指出,自2019年“新国标”实施以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规范化、高端化、智能化、锂电化”的特征,对企业战略规划和市场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行业,关系到亿万人的日常出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2019年“新国标”实施以来,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进入了规范化、高端化、智能化、锂电化的新阶段。
市场层面,新国标的落地成为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它不仅触发了规模空前的“换购潮”,释放了存量市场的替换需求,也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加速了中小及不合规产能的出清,使得市场集中度显著向头部品牌倾斜。数据显示,行业整体销量在经历政策驱动的高峰后,正逐步回归稳健增长,市场均价的稳步提升,标志着价值竞争正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成为主旋律。
在产业链与技术层面,锂电化与智能化成为两大不可逆的核心趋势。锂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重量轻、循环寿命长的优势,正在加速替代传统的铅酸电池。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产品性能,也为整车的轻量化和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产品定义,从基础的无钥匙解锁、GPS防盗,到更高级的人机交互系统、OTA在线升级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两轮电动车正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加速进化为一个可移动的个人智能终端。
竞争格局层面,行业呈现出“一超多强”与“新旧势力”共存的动态演化态势。雅迪、爱玛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力、深厚的渠道网络和规模化优势,依旧牢牢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然而,以小牛、九号为代表的新势力,通过聚焦高端市场、打造差异化智能体验和构建用户社群,成功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并对传统市场格局构成了有力挑战。
展望未来,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将面临成本控制、同质化竞争与电池安全回收三大挑战。但同时,消费升级驱动下的产品高端化、广阔的海外出海市场以及日益成熟的换电生态,将共同构成行业未来增长的核心机遇。产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产品将沿着“四化”方向深度演进,最终完成从“国民交通工具”到“个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的价值跃迁。
中国两轮电动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左右,平均不到四个人就拥有一辆两轮电动车。这个庞大的基数意味着,两轮电动车已经深度融入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民短途出行的“毛细血管”。新国标的实施,对这4亿辆存量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旧标准下生产的“超标车”。随着各地过渡期的陆续结束,这些超标车的合规替换需求成为近年来驱动市场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形成了一个持续数年的“换购大湖”。
近五年来,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年销量经历了由政策驱动的脉冲式增长到逐步平稳的演变过程。2019-2022年,政策驱动的高增长期。2019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市场在短暂的适应期后,从2020年开始,在超标车换购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年销量从过去的3000万辆级别,一举跃升至4000万乃至5000万辆以上的高位。特别是2021年和2022年,各大品牌产销两旺,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景气周期。2023年至今,向稳健增长回归。随着大部分重点市场的换购潮逐步进入中后期,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销量增速回归到个位数。这标志着行业正从政策性驱动,转向由产品升级、技术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等内生性因素驱动的、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产品均价的提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锂电化和智能化带来的产品成本上升和价值提升;二是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更愿意为设计更好、性能更强、品牌更优的高端产品支付溢价。过去千元级别的低价车市场份额不断缩小,而3000元以上,乃至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正在快速崛起。据行业机构测算,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展望未来,尽管销量增速将放缓,但随着产品结构持续向高端化、锂电化、智能化升级,产品均价仍有稳定的上升空间。预计到2027年,整个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这表明行业的增长逻辑正在从“量的扩张”转向“价值的提升”。
深入理解核心用户的特征与偏好,是企业制定产品、营销和品牌战略的基石。当前,中国两轮电动车用户的构成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数据显示,用户结构正显著年轻化、多元化。18-35岁的年轻用户群体占比持续上升,尤其是在新势力品牌的用户中,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占比甚至超过60%。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新科技、新设计有天然的亲和力,是推动市场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的主力军。
用户的购车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考量过程,但核心关注点正从单一的价格敏感,转向多元化的价值导向。续航里程、安全性、品牌与品质、价格与性价比、智能化体验、外观与设计,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产业链体系。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到中游整车的设计与制造,再到下游的销售与后市场服务,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零部件的成本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成本和品质。两轮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以及车架、轮胎等。
电池是两轮电动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约20%-40%)的零部件,其技术路线的选择是产业链的“兵家必争之地”。铅酸电池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且集中的市场。天能和超威两大巨头占据了市场超过90%的份额,形成了稳固的双寡头格局。铅酸电池的优势在于技术稳定、价格低廉、安全性高,且拥有遍布全国的“以旧换新”回收网络。然而,其能量密度低、重量大的物理特性,使其在新国标时代面临结构性挑战。尽管在低端车型和部分换购市场仍有需求,但其整体市场份额正处于不可逆的下滑通道中。
锂电池市场则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除了天能、超威等传统电池巨头在积极转型布局锂电外,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专业锂电厂商也凭借其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降维进入两轮车市场。此外,还有星恒电源等专注于轻型车锂电池的厂商。锂电池内部又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大技术路线。磷酸铁锂以其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低的成本,在共享和换电市场占据主导;三元锂则以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在追求极致轻量化和长续航的高端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锂电池成本虽高于铅酸,但近年来价格持续下降,且其更长的使用寿命平摊了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使得其“质价比”优势愈发凸显。
电机:两轮电动车的电机主要是轮毂电机,直接安装在车轮内,结构紧凑。市场上的电机技术已非常成熟,供应商众多,市场竞争充分。主要的性能差异体现在转化效率、功率、散热性能和噪音控制上。随着高端化趋势,一些品牌开始采用性能更强、能效比更高的自研或定制化电机,以实现更好的加速性能和骑行体验。
电控系统:电控是车辆的“大脑”,负责协调电池、电机和其他电子部件的工作。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能源效率,动力响应和平顺性。传统的电控功能较为简单,而智能化的电控系统则集成了更复杂的算法,能够实现能量回收、多种驾驶模式切换、与手机APP的互联互通等高级功能。在智能化时代,电控系统(特别是其内置的软件和算法)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整车厂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车架、轮胎、刹车系统、减震、塑件等也构成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些部件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其品质和设计同样影响着整车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美观度。消费升级趋势下,高端车型开始采用更高强度的钢材或铝合金车架、抓地力和耐磨性更好的真空胎、制动效果更佳的碟刹系统以及更舒适的液压减震,这些都推动了上游供应链的品质升级。
中游的整车制造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负责将上游的零部件整合为最终产品,并通过品牌和渠道触达消费者。当前,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品牌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阵营:传统巨头、新势力品牌以及区域性品牌及其他。
传统巨头以雅迪、爱玛为绝对龙头,台铃、新日、绿源等为第二梯队。他们拥有强大的规模经济优势、遍布全国的深厚渠道网络、极高的品牌国民度以及完善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他们是市场的基石,产品线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全部价位段。
新势力品牌以小牛、九号为典型代表。他们通常以“智能化”和“高端化”为切入点,产品设计新颖,高度注重用户体验和社群运营。他们的渠道模式更倾向于线上与线下体验店结合,目标用户群体更为年轻和城市化。他们是行业的“鲶鱼”,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高价值的区间迈进。
还存在大量在特定区域市场或特定细分领域(如豪华电摩、特种车辆)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
新国标的实施,是市场集中度提升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