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海证券发布了《新材料产业深度报告:核聚变临界点已至,关键部件与材料迎战略机遇》。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全球核聚变装置的运行状况及融资情况,并详细拆解了核聚变关键部件与材料的价值量。报告指出,随着核聚变技术的加速突破,大科学装置实现了里程碑节点,资本正密集押注核聚变领域,全球抢发第一度电,预计到2037年底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6338亿美元。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磁体系统、偏滤器、包层系统等关键部件的价值量分析及关键材料的拆解,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行业洞察和战略机遇分析。
核聚变,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它被许多人视为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和核裂变能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高、绿色清洁、燃料充足和安全性高等优势。简单说,核聚变就是让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中的燃料,比如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全球范围内,核聚变技术正在快速突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中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承担了ITER项目中18个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显示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实力和决心。
资本也在加速进入这一领域。2024年,全球核聚变行业吸引了超过71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新资金超过9亿美元。美国三大核聚变商业公司CFS、TAE、Helion合计融资43亿美元,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计划通过核聚变为其数据中心供电。在中国,聚变新能注册资本已达到145亿元,星环聚能、能量奇点等公司均获得了数亿元融资。预计到2037年底,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6338亿美元。
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关键部件和材料的突破。磁体系统、偏滤器、包层系统是核聚变装置中最关键的部件。以ITER为例,这三个部件的成本占比分别达到了28%、17%、8%。核心材料包括钨、铍、RAFM钢、超导材料、氚增殖材料等。这些材料和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加速核聚变行业的发展。
具体到公司层面,安泰科技、西部超导、振华股份、应流股份、斯瑞新材、合锻智能、国光电气、东方电气、精达股份、永鼎股份、旭光电子、上海电气、联创光电等公司都在核聚变领域有所布局。这些公司的产品涵盖了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高温超导材料、射频电子管等多个领域,是核聚变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预计到2030年,BEST将实现聚变演示发电;到2035年左右,CFETR将建成;到2045年左右,我国可控核聚变能应用将进入示范阶段;到2050年左右,将实现聚变商业化发电。这些关键时间节点,不仅标志着核聚变技术的进步,也预示着能源革命的到来。
然而,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商业化进程可能不及预期,技术迭代快速,政策和资金支持可能变动,国际贸易争端可能加剧,核安全事故也可能影响核聚变的发展。这些风险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总的来说,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能源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的探索。虽然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核聚变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国海证券发布的《新材料产业深度报告:核聚变临界点已至,关键部件与材料迎战略机遇》。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