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日联合发布了《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这份报告全面梳理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脉络、产业生态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关注了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挑战的深入分析。报告不仅系统性地总结了行业经验,还精准地剖析了发展瓶颈,并以创新思维规划了破局路径。在这份白皮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宝贵信息和深刻的行业洞察,为政策制定者、产业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的关键焦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持续升级迭代,高等级自动驾驶测试与准入稳步推进。自动驾驶的目标不仅是解放人类的双手,更是在于安全、高效地重构未来出行方式与提升社会运行效率。通过构建安全无障碍出行体系,推动碳减排目标落地,并革新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路径。
技术突破是根基,安全落地是底线。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域要素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需要在感知算法、决策控制、高精定位、计算芯片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同时以更高标准解决复杂交通场景下的长尾问题。技术的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必须将“可解释性”和“可靠性”融入技术研发的全生命周期,构建覆盖汽车研发、测试、运行的安全框架,让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的生命价值。
产业协同是路径,生态开放是关键。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落地离不开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芯片、传感器、通信等硬件层面的安全性与自主可控,到软件平台、数据服务的安全共享与标准化,再到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安全升级,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打破壁垒,形成“共研、共建、共享”的生态体系,共同筑牢安全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突破。
制度创新是保障,全球合作是趋势。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准入和上路通行,有效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实践探索。同时,深圳、上海、重庆、武汉等许多城市也在积极借助地方立法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推动自动驾驶及相关产业的安全、合规发展。安全无国界,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标准制定,推动技术与规则的互认互通,在开放合作中贡献中国安全方案。
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底座,其突破程度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我国已将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政策法规创新、标准体系构建、测试场景开放等多维度推进技术落地。然而,面对复杂的道路交通长尾场景应对、车规级芯片性能瓶颈、车用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数据安全与伦理挑战等关键问题,产业亟需系统性梳理技术路径、研判发展趋势、凝聚发展共识。
智能驾驶系统由车端传感器、车端平台层、车端算法层、云端服务层四大部分组成,车端平台层以芯片、域控制器、车载通信和操作系统等驱动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并通过车载通信实现车云协同;车端算法层整合管理域、算法、应用及安全域,实时解析传感器数据生成决策指令;云端提供全导航、数据管理和模型训练等功能,通过OTA向车端推送更新。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反馈、车端实时推理、云端模型训练”闭环,实现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精准执行的全链路智能化驾驶。
智能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人类出行图景,在算法突破、算力革命、硬件迭代等的驱动下,实现了从单点技术攻关到系统级生态构建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企业通过硬件自主化、算法通用化、架构集中化的创新实践,推动3级智能驾驶逐步规模化落地,重塑着人车交互方式与城市交通治理模式,标志着智能出行时代已从技术探索期全面进入产业重构期。
智能驾驶产业未来展望中,整车智能发展趋势明显。整车智能汽车的终极形态是具备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这一转变依赖于智能驾驶的技术基底,使汽车功能从被动执行指令转向可以主动理解用户需求与自主应对复杂场景。通过智能驾驶与底盘、座舱、车身、电池、灯光的融合,使智能驾驶不再局限于单领域智能,更通过软件定义汽车持续迭代新功能,最终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生命体。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