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D)发布了《2025中国绿氢产业发展蓝皮书》,这份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绿氢产业的发展背景、技术现状及趋势、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绿氢产业的全产业链技术水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报告指出,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氢能作为零碳排放、高效储能及多场景应用的能源,对于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和推动工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具有重要意义。《2025中国绿氢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包含了详实的数据和深刻的行业洞察,为从业者提供了全面而有价值的资料,是了解中国绿氢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参考。
中国绿氢产业正站在能源转型的风口。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氢能以其零碳排放、高效储能和多场景应用的特性,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和为工业、交通等领域提供深度脱碳方案的关键。2025年,中国绿氢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施行,标志着氢能作为能源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其能源属性得到进一步明确。
国内绿氢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显著增加。截至2025年5月,国内已建成绿氢项目的制氢规模超过1.2GW,而在建及公开规划的绿氢项目制氢总规模更是超过了110GW。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绿氢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显示了国家对于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决心。在技术路线上,碱性电解槽出货量占比高达92%,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PEM电解槽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150%,市场份额从3%跃升至8%,显示出市场对PEM电解槽技术的认可和需求增长。
绿氢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在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方面,碱性电解槽正朝着大型化、高电密、低电耗、宽负荷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PEM电解槽技术也在不断突破,国内已有超过20家厂商具备MW级PEM电解槽生产能力,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使得PEM电解槽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绿氢的下游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化工行业是绿氢的主要消纳场景之一,特别是在合成氨和合成甲醇等领域,绿氢替代传统工艺中的灰氢,减少碳排放。此外,绿氢在石油炼化、钢铁冶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交通领域,绿氢项目的数量占比超过50%,显示了绿氢在交通领域的巨大潜力。
然而,绿氢产业的发展也面临挑战。高昂的前期投资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要求绿氢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央国企在资金实力和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优势,但民企的参与也在增加,反映了政策松绑和氢能纳入地方碳排放考核指标后,为民企进入绿氢项目提供了新的机会。
资本市场对绿氢产业的投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制氢核心材料,尤其是质子交换膜,成为投资的热点。同时,资本和企业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寻求资源整合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尽管融资数量同比有所下滑,资方态度趋于谨慎,但绿氢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展望未来,中国绿氢产业预计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随着可再生电力成本的降低、电解槽技术的提质降本,以及碳税机制的补贴,绿氢的全产业链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市场应用占比将逐步提升。预计到2030年,国内电解槽出货量将快速增长至22GW以上,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以上。中国电解槽企业出海也将迎来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中国企业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本地化运营能力,以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中国绿氢产业发展蓝皮书》。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