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证券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一)》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轮式形态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双足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优势和前景。报告指出,轮式人形机器人因其训练难度小、成本低、长续航的特点,在零售、工厂等B端市场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这份报告不仅提供了行业深度分析,还涉及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产业链布局及市场空间预测,是一份涵盖广泛且深入的行业研究资料,对投资者和行业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身智能产业正在迎来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根据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一)》报告,轮式人形机器人因其训练难度小、成本低、长续航的优势,有望在零售、工厂等B端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报告指出,轮式人形机器人在平衡控制上与双足机器人有显著区别,由于不涉及重心转移,其下肢移动部分仅需要一个移动平台,设计和制造更为简便。这种形态的机器人在训练难度上远低于双足机器人,因为它们依靠简单的驱动轮与支撑腿结合,而不需要复杂的算法和大量训练数据。在成本方面,双足机器人的双腿BOM成本比轮式底盘高十倍,且维护和修理成本更高。续航方面,轮式形态的续航时间一般大于5小时,而双足形态的续航时间大多不足2小时。
国内市场上,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在轮式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迅速。银河通用已经在北京开设了7家无人零售药店,并计划在2025年将这一模式扩展到100家,覆盖北京、深圳和上海。智元机器人则在工厂搬运和分拣等场景中进行了成功的试点,其轮式机器人在高温环境中连续三小时无误搬运800多个周转箱,创下了行业纪录。
报告还提到,特斯拉作为行业先行者,其最新一代Optimus Gen3于2025年4月亮相在弗里蒙特工厂试产,并计划于2025年年底发布,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这一进展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落地。
政策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产业规划与指导方案,引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例如,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在零部件环节,关节、灵巧手、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组件。这些零部件的发展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至关重要。市场空间方面,预计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324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比于双足机器人,轮式形态的人形机器人更容易实现商业化落地。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应用场景仅需平面移动配合灵巧手,下肢拥有稳定性和速度来完成移动即可,轮式形态更加适配这些需求。此外,多家初创企业如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正在布局轮式产品,探索商业化的前沿。
产业展望方面,轮式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零售、工厂等B端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企业致力于轮式人形机器人在细分任务的应用,有望领跑商业化进展。这些企业通过专注于零售、搬运、分拣等细分任务,对轮式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进行优化落地,未来有望从易到难,朝着家庭场景、多元化任务演进。
风险方面,报告提示了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和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若人形机器人本体或关键零部件研发出现延迟,或轮式机器人成本下探速度放缓,可能会影响市场需求释放,制约人形机器人的开发进度与量产节奏。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一)》报告。文章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