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近日发布了《【IPE】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这份报告主要量化评估了光伏产业的低碳转型进展,旨在引导光伏企业提升环境表现、降低碳排放,并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报告涵盖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等多个光伏产业链环节,评价了55家光伏相关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和企业气候行动方面的表现。这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如光伏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具体数据和进展,以及领先企业在供应链环境管理和产品碳足迹方面的实践案例,为行业内外的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洞见。
在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光伏装机规模突破了10亿千瓦,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导地位的体现。然而,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背后,也隐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光伏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光伏产业的绿色转型,关键在于能源的使用。根据报告,光伏企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40家企业在2024年运营及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总计达到了5.71千万兆瓦时,减排效果超过3255.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表明光伏企业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阳光电源和通威股份,它们的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已经超过能源消耗总量的60%,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光伏企业的碳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报告中提到,44家企业最近一年的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量达到了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光伏行业仍需加速脱碳进程。为了推动这一进程,光伏企业需要设定更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并采取切实行动。
在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方面,光伏企业的表现有所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间。报告指出,7家企业承诺2050年前实现价值链碳中和,6家企业的减排目标涵盖供应链。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示企业正在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然而,光伏行业整体在推动供应链碳管理和追踪供应链目标进展上进展有限,多数企业的供应链脱碳仍停留在战略层面或试点阶段。
产品碳足迹的关注,是光伏企业绿色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报告中提到,25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超过80个光伏组件、电池、多晶硅料、逆变器等产品的碳足迹数据。这显示光伏企业正在积极应对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光伏产品碳足迹限值、低碳认证等规则,加严光伏市场的绿色准入门槛。
水资源消耗是光伏产业链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报告中提到,多晶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生产是水资源消耗的最主要环节。在这方面,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等企业披露了高耗水环节的单位产品水耗,显示出企业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努力。
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报告中显示,11家从事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公开披露在电站的规划和选址时关注其是否位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这是一个积极的步骤,但光伏企业在供应链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识别与管控上,仍需加强。
随着光伏组件的退役周期临近,组件回收问题也日益凸显。报告指出,中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废弃量将迎来高峰期。这对于光伏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有效的组件回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光伏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报告建议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认识供应链碳减排的重要性,将其有效融入企业治理和供应商管理机制。同时,光伏企业需要关注并参与正在形成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规范,测算并披露企业环境和碳数据。此外,光伏企业还应推进行业脱碳路径和技术研究,提升光伏产品发电效率,同时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利用并提升生产能效。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IPE】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