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证券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二)-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互促发展》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之间的协同优势,并分析了这些优势如何促进两者的互促发展。报告指出,汽车产业链在硬件、软件和场景应用等多个层面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深度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传感器技术、芯片算力支持、动力系统等方面,这些协同优势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报告中还详细分析了汽车产业链如何从多个角度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以及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迎来量产落地的前景。这份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对于理解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汽车产业链的协同作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正成为未来智能制造的新趋势。这一趋势的核心在于两者在硬件、软件、场景上的深度协同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硬件方面,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上的高度重叠,使得产业链供应商得以共享,提升了运行效率,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就复用了汽车产业链资源,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这种共享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链运行效率,更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零部件价格,为机器人量产降低成本。
软件层面的协同同样显著。智能汽车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迁移至机器人环境感知;自动驾驶的SoC芯片、端到端算法及世界模型训练经验,为人形机器人任务规划提供核心支撑。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算法路径趋同,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最终向知识驱动VLA大模型演进,这一演进路径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道路上的巨大潜力。
场景协同优势也不容忽视。人形机器人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真实场景采集的数据是技术迭代的核心支撑。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富集的汽车工厂成为天然的实训与数据收集场地,多家厂商已将人形机器人产品布局至整车生产线,这不仅加速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政策端,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具身智能产业政策,通过地方补贴与资金支持作为政策核心抓手,进行场景开放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通过标准制定与生态培育加速产业成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
需求端方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商业与家庭领域展现出显著的自动化替代价值。预计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达到近3万亿,其中工业领域产业规模近2.3万亿,商业服务领域产业规模超5000亿,家庭生活领域产业规模接近1700亿元。这一预测显示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供给端上,汽车产业链从性能优化、成本降低、国产化生产多角度赋能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特斯拉、Figure、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优必选、星动纪元、傅利叶智能、乐聚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正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这些企业的量产落地,不仅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为智能制造产业的进步提供了实际案例。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和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若人形机器人本体或关键零部件研发出现延迟,将制约人形机器人开发进度与量产节奏。此外,若产业链成本下探速度放缓,与人工和传统自动化设备相比竞争优势减小,或影响市场需求释放。
总的来说,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为智能制造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未来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规模的量产和更广泛的应用。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国泰海通】具身智能产业深度研究(二)-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互促发展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