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报告-硬核报告每天更新;
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趋势等全领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4年7月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的报告。这份季报深入分析了当前全球气候政策的最新进展以及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动态,涵盖了混合融资、ESG在债券投资中的应用、公正转型等多个关键议题。报告不仅梳理了混合融资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与挑战,还探讨了ESG评级如何影响债券市场,并分享了公正转型的国际实践和经验。季报内容详实,为理解当前气候政策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及行业从业者把握行业脉动、指导实践的重要参考。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入的行业研究报告,其中混合融资作为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机制,尤其值得关注。

混合融资,简而言之,就是将公共部门、慈善机构等优惠资金与私人资本结合起来,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吸引私人投资,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据报告统计,全球每年需要3-6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但目前的投资总额仅为6300亿美元,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发展中国家由于财政资源有限,对私人资本的需求更为迫切,混合融资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然而,混合融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优惠资金的供给不足,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长期未能兑现,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贷款,赠款比例很小。其次,优惠资金对私人资本的撬动比例很低,目前参与气候混合融资的私人资金仅占总资金池的42%,远低于公共部门资金。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政策力度不足,低碳项目相较于传统项目的回报率太低,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中国的混合融资实践走在前列,如山东绿色发展基金就是国际资本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成功案例。但中国在气候领域的资金供应仍不充足,特别是在工业、建筑、农业等高碳排放领域,低碳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在转型金融框架下为高碳行业提供低成本资金,但绿色科技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仍然缺乏资金支持。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建立促进气候投资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与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提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开展混合融资项目所需的技能。同时,创新商业模式,设计和开发商业可行的气候项目,如渔光互补项目,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探索混合融资机制下的金融产品创新,如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项目组成资产组合,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证券产品,满足市场上多元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与需求。

混合融资的成功关键在于优惠资金的使用效果。优惠资金提供方需要明确项目选择的原则,确保优惠资金使用的必要性和暂时性,避免扭曲市场。同时,需要缓解委托代理约束,提高混合融资的透明度和结果监测,确保优惠资金的使用确实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总之,混合融资在解决气候资金缺口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蝉鸣报告(原爱报告知识星球)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4年7月气候政策与绿色金融(季报)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如何快速寻找资料?

关于我们赞助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