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徐之咨询】发布了《中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趋势和商业机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的发展现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充电桩作为新能源车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影响新能源车市场扩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了对市场概况、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的细致分析,对于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正站在新的发展风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充电桩作为其重要配套设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报告揭示了充电桩行业的现状、挑战和未来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迅猛,充电桩的需求也随之激增。数据显示,从2017年的144万辆增长到2023年底的2041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这一增长不仅推动了充电桩市场的扩张,也暴露了现有充电设施的不足。尽管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在2024年9月达到了332.9万台,但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从2017年的1:6上升到2023年6月的1:7.5,这一变化凸显了充电设施建设的紧迫性。
充电桩市场细分明显,根据充电功率、服务对象和储能功能等不同特性,充电设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慢速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各有优势,慢速充电桩成本低、技术成熟,而快速充电桩则能提供更快的充电服务。此外,充电设施还可以根据是否配备储能装置分为非储能式和储能式充电桩,后者能在电网供电不足时继续提供充电服务。
国内市场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从2020年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列为“新基建”重点领域,到2024年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连续性和力度为充电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和运营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然而,充电桩市场并非没有挑战。运营层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充电桩的维修维护不足,充电站周转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充电服务的整体效能,导致充电桩的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尽管如此,充电桩产业仍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企业的运营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之中。
国外市场与中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欧洲为例,公共车桩比高达15:1,远高于中国,说明欧洲充电桩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在逐步改善。
代表企业的经营策略为市场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参考。特来电和星星充电采用重资产投入模式,参与充电站的投建与运维,而云快充和能链智电则采用轻资产运营方式,专注于平台服务。这些企业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以及数字化能源管理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特来电通过六大商业模式,实现了设备控制和信息传递、业务运营和管理监控,构建了生态体系中的互联互通。星星充电则通过充电桩设备销售、众筹建桩及运营、智能充电运营平台运营维护服务三大业务,实现企业运营信息化与供应链信息化。
云快充提供了一个第三方充电物联网SaaS平台,直连市面上90%以上的充电桩品牌,支持充电桩、储能柜、光伏发电等多种设备线上管理。能链智电则通过提供充电服务收取服务费,参与了多个能源解决方案项目,如“光储充换”一体化平台,以及参与打造综合能源港等。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这份报告,它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