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了《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发展案例报告》。该报告汇编了10余个国家的21个“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经验,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无废城市、污染治理与环境改善、绿色能源、生物多样性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持续交通、绿色建筑等与城市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8个领域。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间共性的城市绿色发展经验,为解决复杂的、跨领域的城市管理难题提供借鉴,帮助更多城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研究和政策建议,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带一路”倡议如同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丝带,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梦想。这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城市蓝图。
报告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城市人口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50亿。城市化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面积虽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却消耗了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了70%以上的温室气体。面对这一挑战,绿色城市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绿色城市不仅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更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有机融合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城市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面临更加严格的“低碳约束”。许多国家已经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城市、碳中和城市、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并提出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
报告中提到的中白工业园(Great Stone)是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工业园在规划时就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作为核心理念,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产业部门、空间单元,有效保证了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深圳市龙岗国际低碳城的发展经验同样引人注目。自2012年底启动建设以来,国际低碳城所在的片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实体不断壮大。2020年,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02亿元,是2012年的3倍。区域内应用了绿色建筑、清洁交通、污水循环、废物回收、能源低碳等十大技术系统,97项先进技术,海绵城区建设理念贯穿始终,已发展成为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区。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建设过程中。广州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意大利卡潘诺里的无废城市案例则展示了通过全面系统的废物管理法律法规,采用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民众多方参与的无废城市理念。卡潘诺里实施了“门到门”垃圾回收模式,引入了计量收费制度,特别强调垃圾的堆肥、回收、再利用和升级再造,缩短产品供应链,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新加坡的无废城市经验则体现在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入手,实现垃圾减量。新加坡拥有高达60%的垃圾回收率,这得益于其良好的垃圾收集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
深圳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圳市通过四大体系建设,六大领域固废治理,发动全民参与三个方面,全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体系改革。
北京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则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在GDP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以色列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则展示了一个水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以色列通过污水处理、资源化再利用与节水灌溉并行的方式对水资源开源节流。
南宁市那考河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则发挥了PPP模式的优势,实施全流域治理,践行生态治水、科学治水和系统治水的治理模式。
沙特萨勒曼国王能源城的建设则体现了沙特在实现能源供应本地化,并从中获取收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其《2030年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市则以其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致力于建设100%可再生能源城市,打造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基地。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发展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城市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