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联合荣续智库发布了《储能行业ESG白皮书》。这份报告全面解读了储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了储能行业的ESG实践,旨在开启绿色、和谐、稳健的发展新篇章。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储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储能行业在提高电网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丰富的行业数据和政策分析,是了解储能行业ESG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储能行业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它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使得储能技术成为提高电网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关键。这份《储能行业ESG白皮书》深入解读了储能领域的发展,并探索了储能行业的ESG之道,为我们开启了绿色、和谐、稳健发展的新篇章。
储能技术多样,涉及机械、电化学、热、化学以及电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从价值链来看,储能行业贯穿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刻影响着能源的生成、传输、分配与消费。全球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储能市场凭借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全球版图中崭露头角,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技术迭代迅速、应用场景广泛拓展、市场参与者日益多元是全球储能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中国储能行业在国内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驱动下蓬勃发展,同时面临着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带来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标准差异等。国内外政策环境整体利好,为储能行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储能技术路线丰富,可以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等。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化学储能包括氢储能、氨储能等;热储能包括熔融盐储能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这些技术各有千秋,在不同的能源应用场景、地理环境与技术适配性要求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构建起储能行业丰富多元的技术生态体系。
储能行业的价值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上游的原材料及生产装备,中游的系统集成与成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的储能场景应用及后市场服务。上游涉及电池材料、储能电池制造装备等;中游包括储能电池系统、储能运维等;下游则包括储能技术、储能场景应用及后市场服务。储能行业的发展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应用市场之一。根据CNESA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5GW/74.5GWh。2023年,中国新增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25.6GW,其中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为21.5GW/45.5GWh。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同比增长超过150%,且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投运规模的一倍。
全球储能行业的发展特点包括基础研究深厚、前沿技术布局领先、高端设备制造优势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生态完善。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张主要归因于成本持续下降、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锂离子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带动了固定储能领域的快速增长。压缩空气储能、液态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混合储能系统等技术的经济性也在逐渐提升,推动了储能市场的发展。
在全球多个地区,尤其是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家庭储能市场正在快速扩张。商业和工业储能系统(C&I SS)在全球的应用增长显著,企业和工厂通过储能系统优化能源管理,特别是在电费高峰时段降低成本。电网辅助服务中,储能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频率调节、能量转移和稳定电网等方面。
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和快速发展与政策支持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特点包括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应用场景丰富多元、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以及政策支持有力。中国储能行业的龙头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中国储能产品在全球的应用广泛,涵盖亚太市场、北美市场、欧洲市场等。中国储能产品的出口面临挑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国内外储能行业的政策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包括宏观政策、储能发展规划政策、储能补贴政策、新能源配储政策等。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储能行业ESG白皮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储能行业的全面解读。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