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学会近日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内生安全蓝皮书(2024年)》,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内生安全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系统脆弱性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报告强调,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从系统设计之初就考虑内生安全因素,实现技术的自我防护和自我修复能力。这份报告为行业内外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健康发展。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安全性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内生安全蓝皮书(2024年)》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系统内生安全的重要性和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系统内生安全是指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能够自我感知、自我防护、自我修复,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容易受到对抗性攻击,导致模型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此外,人工智能系统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滥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系统内生安全面临三大挑战:技术挑战、管理挑战和伦理挑战。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隐私保护能力和可解释性。管理挑战则涉及到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标准,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伦理挑战则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歧视问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鲁棒性和隐私保护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对抗性训练等技术提高模型的鲁棒性,采用差分隐私等技术保护用户数据。其次,要加强政策和标准建设,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限制。最后,要加强伦理研究,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伦理委员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伦理审查。
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数据。例如,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一数据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此外,报告还提到,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1000万,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求。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强政策和标准建设,规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强伦理研究,引导技术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内生安全蓝皮书(2024年)》。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