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进展研究报告(2023年)》,该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做法。报告深入分析了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各省(区、市)“无废城市”建设进展,并围绕重点领域选编了部分地方经验做法与探索实践,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践创新提供借鉴参考。这份报告是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展的重要资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案例和政策分析,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无废城市”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2023年的《“无废城市”建设进展研究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展的窗口。报告中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中国在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报告指出,中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已迈出坚实步伐,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领域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利用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这些都是中国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的重要进展。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筛选确定了113个城市和8个地区开展建设工作,这标志着建设工作从试点向全国逐步推开。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经验。例如,天津市印发20种场景“无废细胞”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地调研和技术帮扶力度,全市共建设完成743个“无废细胞”。这些“无废细胞”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也不断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民生福祉。
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具体实践也值得关注。例如,鄂尔多斯市将煤矸石作为露天煤矿复垦充填材料,形成了一套“矿山固体废物处置 + 矿区生态修复 + 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的绿色无废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压力,还促进了生态修复和农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农业领域,衡水市安平县打造了“气、电、热、肥”联产生态循环模式,促进了畜禽粪污、秸秆、果树枝等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还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天津市中新生态城建立的垃圾分类云平台,通过智能物联感应设备,实现了居民、商户垃圾投放类别、数量、分类质量的溯源管理,这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报告中的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2023年,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远超全国57%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不仅显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成效,也为中国固体废物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通过这些实践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无废城市”建设上的决心和行动。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仍面临着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无废城市”建设进展研究报告2023》,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在固体废物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进展的机会。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