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了《在数据中看见中国基金会》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基金会的当前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涵盖了基金会的数量、类型、资产规模、捐赠收入、公益支出等多个维度的详细数据。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正常运作的基金会达到986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是公募基金会的6.1倍,显示出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增长。此外,报告还揭示了基金会在地域分布、资金规模、业务主管单位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在公益支出和捐赠收入方面的变化趋势。这些数据和分析为理解中国基金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基金会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根据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基金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行动建议。
截至2024年底,中国正常运作的基金会总数达到了986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是公募基金会的6.1倍。这一数据揭示了非公募基金会在中国的迅猛增长,年化增长率达到了21%,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会的增长率仅为6%。此外,55%拥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实际上开展了公募活动,这表明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地域分布来看,基金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四地的基金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4%。浙江在2019至2023年间的年增长率超过了10%,显示出该地区基金会的活力。然而,云南、辽宁、宁夏和西藏等地基金会认定慈善组织的比例较低,这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关。
基金会的注册资金也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54%的基金会注册资金不超过200万,而63%的注册资金在400万以下。这一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基金会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同时,82%的在县市登记的基金会注册资金在400万以下,而89%的省级登记的基金会注册资金在800万以下,这揭示了不同行政级别登记的基金会在资金规模上的差异。
在基金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方面,63%的基金会有明确的业务主管单位,其中37%是直接登记/民政部门为业务主管单位。这一比例表明,大多数基金会在业务上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监管和指导。
基金会的等级评估结果显示,5A级基金会占比9%,4A级占比17%,3A级占比26%,而有45%的基金会未参加等级评估。这一数据说明,尽管有一部分基金会通过了等级评估,但仍有近半数的基金会未参与评估,这可能影响其公信力和透明度。
在人员构成方面,71%的基金会专职员工人数不超过3人,近1/3的基金会理事数量为5人,而40%的监事数量为1人。这些数据揭示了基金会在人员配置上的精简特点。
净资产方面,约有三分之一的基金会净资产在五百万至三千万之间,而16%的基金会净资产在2022年年末低于二百万元。这表明基金会的财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净资产为5949.1万元,而非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净资产为2926.7万元,显示出公募基金会在资产规模上的优势。
捐赠收入方面,近半数基金会2022年的捐赠收入低于50万元,而146家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在1000万以上。这一数据反映出捐赠收入的集中度较高,少数基金会占据了大部分的捐赠收入。同时,公募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平均值为3049万元,是非公募基金会的1.2-1.4倍,这进一步证实了公募基金会在资金筹集上的能力。
公益支出方面,近半数基金会2022年的公益支出低于50万元,而135家基金会的公益支出超过一千万。这一数据同样显示出公益支出的集中度较高。同时,非公募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总和与公募基金会持平,显示出两类基金会在公益支出上的努力。
在项目领域方面,教育领域居多,其次是助困和公共服务。这一趋势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的优质教育、无贫穷、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以及良好健康与福祉等目标相契合。这表明中国基金会在项目选择上积极响应全球发展议程。
总体来看,中国基金会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地域分布不均、资金规模差异大、人员配置精简等问题。未来,基金会需要在提高公信力、扩大资金规模、优化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益事业。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