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碳中和国际研究院-清华大学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绿色和平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省级层面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中国典型省(市、地区)电力市场建设的共性趋势与关键差异提供深刻洞察,并对促进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激发绿电消费活力提出建议。报告中不仅梳理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和典型市场机制设计,还选取了中国八个典型省(市、地区)电力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对理解中国绿色电力市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这对于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根据最新报告《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报告指出,省级电力市场是中国电力市场体系的核心。各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供需关系等差异,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关键市场机制,并探索了发挥本地优势的特色创新实践。例如,广东积极引导新能源更大规模入市,并增设绿电事后交易,拓展绿电交易渠道;而山西则优先保障新能源消纳,并创新绿证偏差处理机制,增强了绿电交易规范性。
在电力电量失衡问题上,中国采用集中式的调度平衡模式,以国、网、省调度分级承担平衡责任。现货市场运行期间,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原则上不再运行,调峰市场功能由现货市场承担。这一点在广东和山西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两地都在积极推动现货市场建设,并设计相关机制加强参与市场后的风险防范。
超短期灵活性需求的提升是电力系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全球主要电力市场尝试通过建立平衡市场/机制来缓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入市带来的电力电量失衡加剧问题。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州的实践表明,精准匹配多样化需求,引导更精准的资源匹配是关键。中国在这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如山东启动了国内首个爬坡辅助服务市场,以缓解日出和日落时分光伏出力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带来的灵活爬坡压力。
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仍面临着多重营收风险。为保障项目收益,维持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增长,以及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各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英国的差价合约(CfD)机制和美国的长期购电协议(PPA)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了价格确定性,促进了长期投资。中国也在逐步推进相关机制的建设,如广西和浙江推出的政府授权合约,旨在平衡新能源机组的收益水平。
环境价值的体现是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欧盟的原产地证书(GO)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证书(REC)为体现和证明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提供了工具。中国的绿证交易制度建立于2017年,旨在替代可再生能源补贴,缓解财政补贴压力。然而,中国的绿电绿证市场还不够成熟,价格与供需关系受到政策驱动明显。因此,稳固绿证未来的收益,需要从完善绿证考核和权责分配制度、强化绿电环境机制和碳排放权体系的联系、增强中国绿证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着力完善配套政策。
报告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各省市在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但仍需在市场机制设计、政策配套、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加强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更大范围和更长周期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强化绿色电力消费场景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电交易的积极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