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研究所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通过微创操作、高灵活度等技术优势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并探讨了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发展、商业化模式以及国产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前景。报告中指出,随着5G、AI技术的进步,手术机器人正朝着小型化、模块化发展,并且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此外,报告还涉及了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国产厂家的发展情况以及AI技术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等多个维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对于理解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
手术机器人,这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设备,已经成为现实中医疗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它不仅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更是在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手术机器人以其微创操作、高灵活度、高清成像等优点,解决了医疗临床上的许多需求,尤其在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大显身手。
技术进步是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G和AI技术的发展,让手术机器人的未来趋势指向了小型化、轻量化和模块化。AI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自主手术机器人的快速进步,未来可能极大地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
从商业化角度看,手术机器人的“设备+耗材+服务”模式已经得到了验证。直觉外科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其全球累计装机超过10000台,近20年的收入体量从1.39亿美元增长到83.52亿美元,销售净利率长期保持在25-30%区间,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美元。
国产手术机器人虽然发展较晚,但正在快速追赶,并加快出海进程。微创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仅用1年时间,就拓展了亚洲、非洲、拉美、欧美等市场,取得超过20台商业化订单。
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预计到2026年和203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328.0亿美元和631.2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24.5亿人民币和708.5亿人民币。特别是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超过350亿元。
手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例如,北京市等省市已经将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无疑会促进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提升。
在竞争格局方面,中国腔镜机器人市场目前主要有达芬奇Xi和达芬奇Si、威高妙手、微创图迈等产品。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逐渐突破外资垄断,尤其是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国产设备的性能已经位居前列,且性价比高于进口设备。
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壁垒非常高,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自主研发难度大。核心部件如机械臂、光学跟踪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等,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手术机器人结构复杂,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和高质量的材料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手术机器人的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这三大核心零部件分别是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在机器人成本构成中,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35%、20%、15%,合计占比达70%。这三大核心零部件主要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整体议价能力低。
手术机器人一级市场的融资已经进入收获期。从国内近10年手术机器人的融资事件来看,2021-2022年到达融资金额顶点,2023年以后开始下行。上市公司中天智航、微创手术机器人、润迈得分别于2020年、2021年和2022年IPO上市。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正在改变外科手术的面貌。它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还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华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