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研究所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中美共振重点方向,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的潜力,探讨了其在全球能源安全和电力需求攀升背景下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近期国内外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要进展,以及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前景。报告指出,可控核聚变具有燃料丰富、能量密度大、安全性高的优势,且随着技术突破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这份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的宝贵信息和深入分析,是了解该领域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
可控核聚变,未来能源的希望之星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寻找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在众多新能源中,可控核聚变因其燃料丰富、能量密度极大、安全环保等优势,被视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
核聚变,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燃料来源更丰富、能量密度更大、安全性更高等显著优势。据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核聚变的燃料主要来源于海水中的氘和氚,氘的总量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而1克氘-氚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能量密度远超核裂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能源安全需求凸显,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核能受到广泛关注。核能是一种高效且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主要分为裂变和聚变。相对于核裂变,可控核聚变具有燃料来源更丰富、能量密度更大、安全性更高等显著优势。因此,可控核聚变成为了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产业化进程加速,中美有望率先突破
近期,国内外诸多进展催化产业发展,产业临界点或将到来。2025年1月20日,“EAST”实现1亿摄氏度超千秒稳定运行,2月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分别发布公告,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HL-3”,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美国Helion公司采用磁惯性约束路线,25年1月宣布完成新一轮4.2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投资了3.75亿美元,预计2028年实现商业发电。
据核聚变工业协会(FIA)2024年报告,超过一半的公司预期2035年前实现并网发电,比此前预期的2050年大幅提速。这表明,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中美有望率先突破。
托卡马克为产业化重点方向,混合堆有望先行商用进行过渡
在核聚变的技术路线中,托卡马克是目前产业化重点方向。托卡马克装置通过产生超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维持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为核聚变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以ITER为例,磁体占总成本比约为28%,是成本构成中最突出的部分。
聚变-裂变混合堆物理成熟度高,在纯聚变堆商业化前有望率先落地。相较于纯裂变堆,混合堆安全性、铀资源利用率、环保性更高;相较于纯聚变堆,混合堆能量与燃料可自持。这意味着,混合堆有望在纯聚变堆商业化前,先行商用进行过渡。
全球加大可控核聚变投入,中美争先
全球范围内,中美为投资主导力量。美国以CFS、Helion、TAE等私企主导聚变发展,中国聚变项目以科研院所牵头,CFETR、BEST、HL-3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混合堆“星火一号”和Z-FFR已开始建设。
关注相关标的,把握投资机会
在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建议关注相关标的。高温超导磁体领域的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ITER配套、核工专用泵及阀门领域的国光电气;铜钨偏滤器领域的安泰科技;真空室领域的合锻智能。这些公司在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望率先受益于产业发展。
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的希望之星,正在逐步走向现实。随着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可控核聚变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为人类社会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改变能源格局,造福人类。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中美共振重点方向,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