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近日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半导体行业展望:AI竞赛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行业景气度或将延续》的研究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在AI技术发展和国产替代政策推动下,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结构性增长特征,指出行业整体预计将延续“增收不增利”的表现,并呈现结构分化的特征。报告中对半导体行业的政策环境、产业链升级、需求端变化、供应端挑战以及行业内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剖析,提供了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这份报告是了解当前半导体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的宝贵资料,对于投资者和行业分析师来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5年二季度半导体行业展望:AI竞赛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2025年以来,半导体行业备受瞩目,AI竞赛和国产替代成为行业两大驱动力。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但结构性增长特征明显。AI算力、工业控制芯片等需求高增,支撑头部企业技术迭代与市场份额提升,而消费电子面临价格与成本双重挤压,盈利承压。
国内半导体行业在政策支持下,强化技术攻关,推动国产替代。2024年,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加快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同时,国家大基金新增投资300亿元,聚焦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生态安全方面,加速推动产业链本土化,鼓励国内企业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供应链。
国际方面,国内半导体行业面临技术封锁、供应阻碍、市场准入限制等重重压力。美国商务部多次发布对华半导体管制措施,荷兰、日本也在美国出口管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加码。国产替代虽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技术层面时间窗口紧迫。国内头部企业逐步适应出口管制的动态更新,反映出我国芯片产业具备一定韧性,倒逼加速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设计、制造、封测)和下游(应用)三部分。上游需突破,具备高垄断性和高技术门槛。中游要追赶,具备高产值但高度依赖上游。下游强深耕,依靠需求驱动且逐步本土化。区域布局优化方面,东部引领高端,中西部补充产能。核心集聚区为长三角与珠三角,新兴增长极为中西部地区。
需求端方面,AI与新兴技术驱动结构性增长。AI算力需求激增,国产替代加速。消费电子整体低迷,面临价格战与成本双重挤压,盈利承压。工业控制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及工业自动化升级,对高精度MCU、通信芯片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智能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单车芯片用量增加将支撑车规级半导体需求。
供应端方面,技术追赶与瓶颈并存。我国半导体行业供应端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及国产替代推动下取得显著进展,但面临部分关键材料与设备依赖进口的挑战。我国集成电路需求旺盛,但国内自给率较低,依赖大量进口,导致较大贸易逆差。在全球产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国际供应链波动可能引发生产停滞,需通过国产替代降低风险。
风险与挑战方面,技术封锁与国际竞争加剧,供需失衡与成本压力,行业周期性与市场波动等因素交织。美国对华技术制裁持续升级,限制先进设备与材料出口,可能延缓国产高端芯片研发进程。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供需缺口短期难以解决。原材料涨价和人才短缺等推高企业成本。全球半导体市场周期性调整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行业内公司债市动态及财务状况方面,行业债券融资以可转债品种为主,信用级别主要集中在AA及AA-。样本企业财务表现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特征,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及外部供应压力是主因。2025年以来,样本企业营业收入整体增加14.55%,但净利润整体减少22.62%。研发投入方面,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样本企业整体较去年同期增长4.67%。存货周转方面,效率略有下滑,样本企业平均周转率为2.97%,较去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
在AI竞赛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下,2025年二季度中国半导体行业需求预计呈现结构性分化。需求端,AI算力、智能汽车及工业控制领域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财务表现方面,行业或延续“增收不增利”趋势。信用风险方面,技术封锁与供应链不确定性可能延缓技术突破节奏,加剧企业经营波动。总体来看,具备技术领先性、供应链整合能力及政策红利的头部企业信用风险可控,而技术薄弱、议价能力低的企业需重点关注产业链波动产生的外部冲击和内部竞争加剧的负面影响。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年二季度半导体行业展望:AI竞赛与国产替代双轮驱动》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