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世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2025充电桩行业简析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充电桩的定义、分类、构成、政策背景、数量增速、产业链、竞争格局、行业痛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充电桩行业的全面视角。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充电桩总量全球领先,但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标准不统一、电网承载压力加剧以及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的挑战。同时,报告也强调了充电桩行业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包括政策驱动的市场下沉、技术升级、智能化网联化整合以及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这份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对于理解充电桩行业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充电桩行业:新能源车时代的“加油站”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已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加油站”。充电桩不仅为电动车提供能量,更是推动绿色出行和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本文将深入探讨充电桩行业的现状、挑战和未来趋势。
充电桩的分类和构成是行业的基础。充电桩可以根据充电方式、安装位置、充电接口、安装方式和充电速度五个维度进行分类。直流充电桩因其快速充电特性而成为主流。充电桩主要由电源、控制板、充电接口、保护屏障和外壳五部分组成,其中控制板和充电接口是核心环节。控制板负责电量计算和充电速度控制,而充电接口则负责信息交换和电力传输。
政策是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22年至2024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增强电网调峰储能能力,并推动车网互动技术应用及市场化机制建立。这些政策不仅提升了充电保障能力,还支持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了智能有序充电与双向充放电模式。
充电桩的数量增长迅速,但仍有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目标,2025年车桩比应达到2:1,2030年达到1:1。这意味着中国充电桩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充电桩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上中下游的协同。上游包括部件制造商,中游是充电桩的集成制造与运营,下游则是新能源乘用车企和其他应用市场。随着行业的发展,硬件制造商也开始涉足建桩运营,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界限变得模糊。
竞争格局方面,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位列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19.3%、17.6%和16.6%。尽管特来电的毛利率稳定在10%-25%区间内,但净利率处于0%-5%之间,显示出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充电桩的建设成本高,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直流桩的核心部件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枪、线缆和主控板。800V快充桩要求变化,包括冷却系统从风冷循环升级为液冷,最大输出电流超过500A,最大输出功率超过400kW,这表明充电枪的电流和功率都有显著提升。
快充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之一。快充的普及需要电池材料、汽车架构、充电基础设施的共同升级。800V快充需求驱动上下游核心部件技术革新,包括电池材料的高倍率化、电车平台的高压化和快充桩的广泛布局。
液冷充电桩是提升充电功率的关键。液冷枪线通过提升输出电流,进而加大充电功率,解决了大电流传输时产生的热量问题,同时保证充电枪的轻量化、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充电桩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技术标准不统一、电网承载压力加剧和盈利模式单一。尽管如此,行业也呈现出四大趋势:政策驱动“下沉市场”与“全场景覆盖”、快充技术全面普及、盈利模式从“单一服务”转向“生态增值”和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整合。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充电桩行业简析报告》。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充电桩行业的全面视角,从定义、分类到构成、政策、数量、产业链、竞争格局、痛点和未来趋势。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