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商证券发布了《碳市场专题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碳市场的参与情况以及碳市场的多元化与体系化建设。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碳市场的扩容、地方碳市场的成交量与价格走势、全球碳信用机制的发展,以及全球ETS与碳税政策的差异性等多个维度,为理解当前碳市场的动态和金融机构的角色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报告中还特别强调了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的积极作用,包括提供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构建多元化碳金融体系等方面,指出这些内容对于把握“双碳”政策推进和行业转型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市场作为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之一,正逐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海内外碳市场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参与:多元化与体系化》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碳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特别是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报告首先指出,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扩展到多行业,覆盖碳排放量增长约60%。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完善了碳定价机制,也为行业转型带来了风险与机遇。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末收盘于97.49元/吨,较2023年末上涨22.75%,总成交量3718.35万吨,同比增长5.19%。这些数据表明,碳市场的活跃度正在提升,市场机制正在逐步成熟。
地方碳市场方面,2024年八个地方碳市场成交量约0.4亿吨,其中湖北与福建(海峡)占比最高,均接近25%。成交均价约40.7元/吨,同比小幅下降1%。北京均价超过110元/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数据揭示了地方碳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也反映出不同地区在碳定价上的差异。
全球碳信用机制方面,2024年全球的政府与独立机制各占近50%碳信用发行量。CCER体系持续规范与精准化,弱化政府审批色彩,提高数据质量与市场主体自律性。截至2024年底,约4300万吨CCER已用于强制碳市场的配额清缴,为CCER项目带来超过21.5亿元的经济收益,降低强制碳市场控排企业履约成本约12亿元。这些成果表明,碳信用机制在促进减排和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各地ETS与碳税政策差异突出,2024年全球ETS覆盖总排放比例约17.5%。考虑到将温度上升限制在2°C以内需要达到的2030年碳价范围63-127美元/吨,多地碳价大幅落后于此控温要求下限,上升空间较大。2023年后全球多地碳价出现回落调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英国、韩国、欧盟碳价分别下降48.9%、43.9%、36.3%。这些变化提示我们,全球碳市场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需要各国政策的协调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中的参与方式多样,包括直接参与、融资和支持。它们通过提供流动性,发挥碳定价功能,降低系统性风险,构建多元化的碳金融体系,搭建桥梁支持“双碳”政策推进。金融机构的参与,不仅能够促进碳市场的流动性,还能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提升碳资产融资的灵活性,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
然而,碳市场的发展也面临风险。经济修复不及预期、ESG相关政策推行不及预期以及市场情绪与偏好波动风险,都可能对碳市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变化以及市场情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海内外碳市场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参与:多元化与体系化》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