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光大银行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业务探索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金融服务的现实意义以及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中的路径探索,涵盖了数据托管与管理、数据资产信贷、数据要素证券化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了构建数据要素金融生态的策略与建议。报告中不仅分析了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价值发挥中的政策建议,是一份对金融行业与数据要素市场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
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关键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及其市场化配置改革,明确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实施路径及目标任务。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标志着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要素的重大转变。此后,国家密集出台政策,系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培育。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确立了数据产权、流通、分配、治理四项基础制度,为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奠定基础。
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它们拥有多样化的高价值数据资源、完备化的技术支撑系统、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多元化的客户群体和应用场景、体系化的合规与监管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积极拓展数据资产的获取渠道,通过数据治理和数据价值挖掘,促进数据与业务融合,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向数据要素金融业务延伸,建立数据赋能业务、业务反哺数据的生态体系。
数据资产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探索的重要方向。数据资产作为新兴投融资工具,通过确权、定价、流通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可促进数据流动与共享,最大化发挥数据资产价值。银行传统贷款的业务流程涉及银行、申请贷款企业和第三方参与主体,其业务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环节。在贷前调查中,数据资产权属的确认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批时需要确保所质押或增信的数据资产拥有清晰、合法的权属链条。
数据资产证券化是实现数据资产商业化与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证券化业务是一种能实现风险分散、提高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的金融手段。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1月,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达到7904家,管理规模达到5.234万亿元。商业银行可从多方面深化数据资产证券化业务:一是发挥传统资产证券化优势;二是增强价值评估能力;三是强化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四是聚焦机构投资者;五是探索多元化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产业链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可以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并利用技术和服务优势,协助产业链主体在数据采集、存储、加工等环节发挥作用,促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繁荣与创新。商业银行通过界定数据权属、评估数据价值,促进数据交易与流通,并通过网络支付功能为数据交易提供担保,确保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
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领域大有可为。随着数据要素和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数据流通与深化应用的制度基础将更加巩固。商业银行将推动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业务创新,提升数据资产识别和评估技术,发展数据银行业务,探索数据存贷、价值评估、证券化等新模式,助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发展。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业务探索研究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