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豹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中国MRI医用影像行业:CR5占比90%+,AI加持下,会重新洗牌吗?》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MRI医用影像设备市场的发展趋势、产业链分析以及竞争格局,指出中国MRI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报告中不仅涵盖了行业市场规模的详细分析,还探讨了高端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进程对市场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行业洞察。这份报告是了解中国MRI医用影像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MRI医用影像行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115.5亿人民币元增长至174.9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0%,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43.2亿元。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医疗影像设备需求的增加,也显示了中国MRI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潜力。
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无创伤、无电离辐射的特点,成为医学影像领域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成像技术之一。它不仅能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还能提供器官功能状况的详细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MRI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到四肢关节病变,MRI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中国在高端MRI技术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但在产业化进程上相对滞后。中国专利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及高校,商业化应用落后于外国领先的影像公司。为了实现差异化突围,中国高端MRI技术的发展路径需注重技术转化与产学研协同。这意味着中国的MRI企业需要与科研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医疗设备。
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国产MRI设备的技术竞争力不及进口品牌,但凭借性价比优势,国产设备在基层医疗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2023年,中国MRI国产化率(中标量计)达到33.5%,同比下降0.2%;国产化率(中标金额计)达到23.9%,同比下降4.1%。这表明国产设备在数量上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在金额上的贡献较小,反映出产品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技术附加值存在差距。
三级医院作为市场的主要部分,对高端MRI设备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对高性能MRI设备的需求突出。而二级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对国产MRI设备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这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预计国产MRI将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市场的主力。
在产业链分析中,上游关键部件占据MRI设备成本的90%以上。目前,多家国产品牌已掌握自主研制技术,但部分尖端技术研发仍需加大投入。例如,在超导磁体领域,国内的铌钛技术已基本成熟,但铌钛/铌三锡技术尚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国MRI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高端技术突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全球主要机构在超高场MRI、超极化MRI、多核MRI和PET/MRI一体化MRI等高端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中,中国在部分关键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但要将这些技术储备转化为产业优势,还需要国内MRI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总体来看,中国MRI医用影像行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国产品牌需要在高端技术突破和差异化市场开拓间找到平衡,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MRI行业有望实现更快的发展。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