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2025)》,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碳市场和碳金融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理解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重要视角。报告详细梳理了中国碳金融市场从政策探索到机制创新的发展进程,并对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方向及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进行了前瞻性研判。这份报告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对于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在探讨中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这份详尽的报告。它不仅梳理了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碳市场,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把碳排放权当作商品来买卖。企业如果排放多了,就得买配额;如果排放少了,就可以卖多余的配额。这种方式,既刺激了企业减少排放,也为减排提供了经济激励。
报告中提到,中国的碳市场已经从最初的试点阶段,发展到了全国性的市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连续运行1263天,累计成交配额6.30亿吨,成交额达430.33亿元,平均交易价格68.3元/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碳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活跃度的提升。
碳金融的发展,为碳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碳金融产品,如碳债券、碳远期、碳期权等,不仅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也为碳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报告中强调,碳金融与碳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碳金融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到碳市场中,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中国的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市场流动性不足,限制了碳资产的高效配置;碳金融支持碳市场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碳配额和自愿减排机制的现货为标的碳融资服务为主;基础设施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效率有待提升;风险对冲产品品种较少,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碳金融的市场功能定位,构建多元化碳金融生态产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其次,需要完善碳定价形成机制,接轨国际标准。此外,还需要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碳金融领域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深圳的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国际化,湖州的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价值转化,衢州的工业碳账户驱动传统产业转型,赣江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等。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在碳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积极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的碳市场和碳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创新和国际合作,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发展的窗口,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2025年4月19日发布的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