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豹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医疗器械海外市场拓展现状剖析及前景洞察》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洞察。报告涵盖了医疗耗材、IVD设备、医学影像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探讨了“一带一路”、RECP协作、AI医疗等热点议题,并分析了医疗器械集采、DRG/DIP等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这份报告是医疗器械行业从业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市场趋势的重要参考,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预测,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
医疗器械行业是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海外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逐步获得了国际认可。2025年医疗器械海外市场拓展现状剖析及前景洞察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海外拓展情况的窗口。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在2018年至2023年间显著增长,从16,356家增至36,675家,其中III类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增加最多,同比增速达到15.5%。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的利好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尤其是在III类器械市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加速了市场的覆盖。东南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优势,成为生产厂商聚集地,推动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国际拓展。
在医疗器械的分类中,I类、II类和III类器械的监管力度逐渐增强。I类器械监管较为宽松,生产厂家在取得产品注册证后即可生产和销售,如听诊器、血压计等;II类和III类器械则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MP)后方可进行生产,代表产品包括血糖仪、制氧机、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首次注册类型的占比增幅明显,显示出创新型器械研发落地进展的加速。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医疗耗材、IVD设备及医学成像设备是三个重要的领域。医疗耗材因技术附加值较低而盈利空间有限,集采“以价换量”的定价逻辑带动了市场增量。高值耗材则因其与医疗安全性和事故风险高度相关,具有“安全溢价”较高的特性,生产制造端盈利空间充足。体外诊断设备(IVD)和医学影像设备则是技术进步的代表,推动了诊疗技术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检测方向的发展。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亚洲和欧美市场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的重点区域,其中“一带一路”和RECP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医疗器械在俄罗斯和日本等重点国家的深度渗透。东南沿海地区依靠便捷的港口运输优势,医疗器械出口额位居前列。同时,国家对西北地区的产业支持推动了其医疗器械产品逐步走向全球市场。
技术层面上,AI+医疗的发展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美国在AI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引领全球,中国则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加速数字医疗本土化发展,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采购层面上,医疗器械集采推动了诊断可及性的提升,政府资金补助助力欠发达地区采购意愿增强。支付层面上,DRG/DIP支付政策改革助力院端成本控制和国产耗材的使用,微创术式和日间手术提升医院效率与患者体验,带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医疗器械需求增长。
华大基因作为中国医疗器械出海的代表性案例,通过与各国卫生部门合作,推动公共卫生项目,提升医疗体系活力,并在技术输出和市场扩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推动了精准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彰显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总的来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5年医疗器械海外市场拓展现状剖析及前景洞察》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