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近日联合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这份报告全面评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水平,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效力、产业实力、场景活力、发展潜力和保障能力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为理解低空经济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数据支持。报告中不仅分析了低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全球及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行业数据和政策分析,对低空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中国低空经济的崛起与未来展望
低空经济,一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份《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为我们揭开了低空经济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
低空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利用1000米以下空域进行的各种产业活动。这个领域包括了低空科技创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制造、低空飞行活动以及各类场景应用和运营保障服务等。报告指出,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在2023年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万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报告中提到,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无人机、通信导航、遥感监测等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的发展,让低空飞行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比如,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不仅让航拍变得更加简单,还能承担起复杂的物流配送、测绘任务。而eVTOL,也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有望革新我们的交通出行方式。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指数较高,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和北京,这些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地方拥有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创新优势,比如广东省,就有大疆、亿航智能等全球知名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东北地区和大部分西部省区由于产业和经济基础薄弱,低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指数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创新研发、产业配套与市场应用。
报告还提到,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出台了一系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关键性文件,促进了低空空域的开放。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和差异化发展。核心城市群将发挥引领效应,资源型区域将加快场景创新,而产业基础薄弱地区则需要借力突围。比如,深圳已形成全产业链生态,上海则规划构建“低空交通走廊”,推动城际通勤与物流网络一体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将强化低空交通基建的区域统筹,促进数字空管平台的跨区协同。这意味着,通用机场、垂直起降场等设施将纳入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应用场景方面,城市群内部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农业大省则可通过无人机植保、农产品运输等场景实现降本增效。这些应用场景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最后,报告强调了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低空安全技术已突破单一设备限制,转向多维协同的智能化防护网络。同时,低空经济领域的法规和标准体系需加速完善,管理模式上需实现从静态审批到动态空域协同治理的转变。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