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恩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棉花娃娃:年轻人的赛博养娃体验》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棉花娃娃的起源、走红路径、分类,以及为何能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还分析了其商业发展的现状。报告指出,棉花娃娃市场规模已达百亿级别,并持续稳健增长,尤其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高涨。此外,报告还揭示了棉花娃娃作为情感寄托、社交延伸和收藏价值的多重属性,以及其背后的消费心态和市场需求。这份报告为理解棉花娃娃现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对于研究年轻人消费趋势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价值。
棉花娃娃,这个听起来软绵绵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文化现象。这种全身用棉花制成的玩偶娃娃,大小通常在10cm到40cm之间,以其精细的脸部表情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棉花娃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韩国的饭圈文化,最初是作为明星形象的卡通化产物,而现在,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既有原型的IP、影视人物、明星,也有无原型的原创娃娃。
棉花娃娃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百亿级别,并且保持着稳健的增长。2023年,中国的棉花娃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12亿元,2016-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更是高涨,近一年的声量达到了622.6万,互动量达到了2.58亿。在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上,棉花娃娃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和浏览量都达到了亿级。这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对Z世代年轻女性而言。
棉花娃娃为什么这么火?这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是当代年轻人情绪、陪伴需求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原子化的家庭结构下,棉花娃娃成为了情绪疗愈、陪伴补偿和亚文化消费的交汇点。它不仅是一个玩偶,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一个社交的延伸,一个收藏价值的体现。
情感寄托方面,棉花娃娃承载了消费者对特定IP和明星的深厚情感,提供了温暖的陪伴。在“养育”棉花娃娃的过程中,消费者享受到了养成的乐趣,感受到了绝对忠诚的陪伴和不变的爱。社交延伸方面,棉花娃娃形成了独特的圈层文化,使得爱好者们围绕着这些可爱的玩偶构建起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层,分享娃娃的点滴,增进交流,加深情感联结。收藏价值方面,在潮玩圈层浓厚的收藏文化氛围中,棉花娃娃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收藏佳品。
棉花娃娃的商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一方面,有“娃妈”自行定制或拼团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面向小众圈层爱好者,追求独特性和限量款的消费者,虽然面临品控不稳定、拼团失败及侵权的风险,但能够灵活满足小众需求。另一方面,官方周边的模式,由品牌方、IP版权方或授权厂商主导,面向大众消费者、IP粉丝及泛二次元群体,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更具标准化,质量更为可控。
娃衣作为棉花娃娃的衍生品类,正逐渐成为“养娃”的刚需配件,市场正朝着中高端方向演进。2023年娃衣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35%,其中50-300元价位的中端产品占比超过60%。然而,市场热度提升的同时,部分消费者对娃衣定价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当前价格存在虚高现象,行业发展尚未规范化,利润空间可能过高。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棉花娃娃-年轻人的赛博养娃体验》这份报告。文章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