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科创新社】发布了《2025金融行业网络攻防演练及重保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络安全威胁的演变、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金融机构在攻防演练和重保体系构建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报告指出,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智能化和数据安全风险的外溢,金融机构的安全演练能力与重保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其战略韧性与科技力的核心标志。报告中包含了对金融机构攻防演练实施现状、重保体系部署、主要问题与能力短板的深入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技术趋势与投资优先级,为金融行业的安全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挑战。《2025金融行业网络攻防演练及重保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深入剖析了金融网络安全的现状,并对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报告指出,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多样化和高频化,这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演练和重保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告中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63%的机构每年仅开展2-3次攻防演练,而26%的机构年演练频次在1次及以下,显示出部分机构在安全防御意识或资源投入上存在明显不足。这种低频演练可能意味着这些机构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敞口。与此同时,仅有11%的机构进行了4次及以上的高频演练,这暗示着深度演练在行业内尚未形成规模,金融机构在安全能力建设上存在结构性差异。
金融机构的攻防演练内容也显示出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分化。虽然漏洞扫描、钓鱼邮件测试等传统手段普及率较高,但对于自动化攻击模拟、零信任环境渗透测试等现代技术演练的采用明显不足,尤其在中小机构中更为突出。这种滞后不仅关系到技术是否先进,更关乎防御体系是否真正“面向未来”。
报告还指出,金融机构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上整体偏重外围,深层联动与业务内嵌仍待加强。多数金融机构在重点保障机制的投入上呈现出“外围优先、内层滞后”的结构性倾向,这种“硬壳+松核”的安全架构在面对复杂攻击场景时容易暴露出响应不及时、可视性不强、溯源难度高等隐患。
人才短板也成为安全体系的“瓶颈变量”。在攻防模拟、威胁建模、安全编排等方向,尽管技术平台如SOAR逐步受到关注,但人员储备相对薄弱,导致自动化与智能化能力推进缓慢。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安全团队规模有限,人员多为“多面手”,难以胜任具备高复合度要求的实战型岗位。
金融机构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度与实际落地之间存在明显的转化断层。尽管AI安全、API安全、攻击模拟平台(BAS)、自动化响应编排(SOAR)等前沿安全技术已成为金融行业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但从关注度到实际落地之间,仍存在明显的转化断层。这种“关注热/落地慢”的现象背后,体现出技术成熟度与可控性顾虑、兼容性与集成门槛高、风险收益评估机制缺位等典型制约因素。
合规性压力依旧是金融机构安全建设的最主要推手。调研结果显示,在所有安全投资动因中,“满足监管要求”被提及次数最多,居于首位。这一趋势与近年来一系列监管法规密集出台直接相关,合规性已成为安全投入的“硬性主引擎”。
金融机构需尽快实现从“安全事件应对”向“安全能力体系化构建”的战略转型。安全工作要从技术逻辑走向组织逻辑、从项目视角转向流程视角。合规应不再被视为负担,而应成为能力建设路径的“显性地图”。安全科技企业也需从“工具提供者”转向“能力合作伙伴”,助力金融行业共同构建更具有韧性和智能化的安全生态。
未来,攻防演练与重保体系将不再只是“安保部门的专业议题”,而会成为金融机构业务战略、客户信任、品牌声誉乃至生态合作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呼吁监管部门、行业联盟、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更紧密的数据共享机制、技术标准框架与能力提升联盟,共同推动从“安全合规”向“安全运营”的跃迁,为智能金融时代打造可信、稳健、可持续的网络安全底座。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2025金融行业网络攻防演练及重保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