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证券近日发布了《消费政策与消费倾向的国际视角 ————文献综述与美国案例分析》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美国历史上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多种因素,包括预期效应、财富效应、社会因素、宏观因素以及行为经济学因素。报告指出,永久收入预期假设在1960-1990年间对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随着金融创新、货币政策框架变化及外生冲击的增加,该假设开始失效,财富效应的影响逐渐放大。报告还特别提到了房地产泡沫对居民杠杆需求和消费分化的影响,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倾向的催化作用。这份报告为理解消费政策与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和深刻见解。
消费倾向的国际视角:美国经验与中国启示
消费行为的变化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行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特征。美国的消费者行为和趋势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美国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揭示了永久收入预期假设的重要性。从1960年到1990年,这一假设对美国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度较强。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以及外生冲击的增加,永久性收入预期假说开始失效,财富效应的影响逐渐放大。这一点在中国也有所体现,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调整,财富效应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日益显著。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对居民的杠杆需求产生了明显影响,也驱动了后危机时代的财富分化、消费分化。数据显示,即使在房价企稳之后,居民的贷款压力和租金压力依然很大。年轻人群体不仅要承受住房的压力,还要承受老龄化加深背景下代际间的转移支付压力,逐渐形成基于未来财富积累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这一点在中国也有所体现,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成为中国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从历史数据来看,能够提振美国居民消费倾向的手段主要是减税和金融创新,放开信贷市场,提升经济自由化水平。这些措施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美国的减税政策如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收法案》和2017年的《减税与就业法案》,都大幅削减了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对消费的影响虽然呈现分化,但无疑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政策手段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还受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数据显示,当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稳定增长时,消费倾向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然而2008年后,社会保障支出及医疗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未再明显上升,这可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限制作用。这一点在中国也有所体现,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也有所增加。
此外,美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还受到教育水平、收入分配、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消费,但未必能提升消费倾向。收入分配的恶化和财富分配的不均等也加剧了消费倾向的分化。技术进步虽然持续,但并未能解决消费倾向偏低的问题。这些因素在中国也同样存在,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予以充分考虑。
总的来说,美国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营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消费政策与消费倾向的国际视角——文献综述与美国案例分析》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