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llianz Research发布了一份名为《No country for old robots: How can Europe leap over the robotics tech frontier?》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欧洲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帮助欧洲在全球机器人技术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报告指出,尽管欧洲在机器人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但正逐渐落后于中国和美国,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清晰的欧洲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报告中包含了对欧洲机器人行业的深入分析和未来发展的宝贵建议,对于理解欧洲在全球机器人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和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欧洲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虽然历史上一直是机器人技术的强有力竞争者,但随着中国和美国的发展,欧洲正逐渐落后。2019至2024年间,机器人投资增长了近230%,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占工业机器人年安装总量的51%,其机器人产业也在稳步增长。欧洲机器人产业面临来自拥有强大产业政策支持的现有企业和在人工智能热潮中涌现的新参与者的双重威胁。机器人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力,帮助应对欧洲的人口挑战,还能保护其工业主权,因此欧洲应立即采取行动,避免重蹈汽车行业的覆辙。
欧洲需要制定并实施一个欧洲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将作为战略计划和清晰的操作愿景,以加强其机器人技术领域。建议该计划应集中建设机器人技术领军企业,首先服务于国内那些尚未实现机器人化、面临生产力或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难以外包和/或具有战略性的部门,如交通物流、酒店业、农业食品、建筑业、医疗保健、航空航天和国防。欧洲还应避免追逐那些已经远远落后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如仿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
为了增强机器人初创企业和研究的资金获取,欧洲应进一步发展法律和商业框架,增加风险资本市场的规模,其资金能力与公共和私人努力相辅相成。由于机器人行业资本密集型的特性,对于开发新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机器人来说更是如此,这意味着欧洲不能忽视任何资金渠道。美国目前吸引的风险资本投资是欧洲的七倍,这可能会影响欧洲的创新能力,并导致技术滞后。
从研究到市场的创新需要规模化。欧洲的弱点在于市场分散和缺乏合作以促进私人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它需要支持区域领军企业的建设,和/或促进投资集中,以在正在进行的技术竞赛中发挥突出作用,争夺人工智能领导地位。通过孵化器项目增加工程学校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商业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以较低成本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在公共层面,建议将2028-2034年的七年预算至少增加5%(超过1000亿欧元),同时设立一个专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最低投资规定(5-10%)。
在劳动力技能提升和教育方面进行投资至关重要。大量欧盟公司报告说,在寻找能够实施数字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的员工方面存在困难。这种短缺在工业部门尤为严重,缺乏技术操作员、机器人技术员和系统集成商,阻碍了先进工厂车间技术的部署。此外,提供培训的欧盟企业比例从2015年的71%下降到2020年的67%。全面的技能提升议程至关重要。一线工人需要接受培训,以安全地操作协作机器人,解释界面反馈并执行基本维护。技术员应精通机器人编程、PLC逻辑、传感器对齐和诊断。在战略层面,工程师必须能够规划机器人工作流程,并将系统集成到企业软件中。扩大职业培训,更新课程,激励公司投资于员工技能转换,并在整个欧盟建立统一的“机器人技能框架”,是使劳动力与现代(自动化)制造业需求保持一致的关键步骤。
欧盟必须在人工智能法规的领导地位与促进创新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虽然自2024年8月起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通过按风险等级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类,建立了统一的法律框架,但其严格的规则可能会减缓创新并阻碍投资,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机器人技术面临额外的监管复杂性,因为安全规则重叠和动态风险分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盟应该协调法规,创建“监管沙盒”进行测试,促进国际合作,并采取适应性强、基于风险的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变,并支持特定行业的创新。
全球机器人产业已发展成为技术进步的关键支柱,影响着从制造业和物流到医疗保健、农业和消费电子等各个领域。机器人领域见证了全球强劲的增长,过去十年中,股票和安装量几乎增长了四倍,这一增长得到了人工智能、传感器、连接性和计算能力的进步的支持,为机器人在全球经济几乎所有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生产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发那科、安川和川崎等领先创新公司。韩国和美国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前者以其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系统,后者以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集成方面的强有力领导,特别是通过波士顿动力公司、英伟达和新兴初创公司。然而,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为一个中心参与者,受到大规模国家投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和积极收购外国机器人技术的推动,迅速扩大了其在硬件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能力。事实上,除了在生产中的重要角色外,中国已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占工业机器人年安装总量的51%。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中的主导地位使亚太地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的72%,其次是欧洲(17%)和北美(11%)。
欧洲在机器人产业中保持着令人信服但更加专业化的地位。德国、瑞士和瑞典等国家拥有一些世界领先的公司,生产精密工程和自动化产品,如库卡(现为中国所有)、瑞士ABB机器人和丹麦的优傲机器人(专注于协作机器人)。按需求或使用量计算,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是该地区领先的国家,去年安装了约45000台单位。欧洲机器人市场以高安全标准、高质量和集成度为特点,特别是在汽车、医疗和服务机器人领域。虽然欧洲可能无法与亚洲的生产规模相媲美,但它在先进制造和研发驱动的机器人应用方面继续领先。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生产和采用的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在强有力的国家驱动的产业政策、大规模的自动化投资和明确的战略愿景的支持下,中国迅速扩大了其在各行业的机器人技术能力,特别是在电子、汽车和物流领域。该国现在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且也是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增长的制造基地,这一增长是由国内需求和国家自力更生目标的强大组合推动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将工业机器人置于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种自动化的有意整合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解决了人口挑战,并转移了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国进入工业自动化的旅程在2000年代初开始,与其快速工业化阶段相吻合。认识到机器人技术提升制造能力的潜力,政府启动了鼓励自动化采用的政策。2015年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倡议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旨在通过促进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升级制造业。这项政策为机器人密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并鼓励国内生产关键部件,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地方政府通过向采用自动化的制造商提供补贴和激励,补充了国家努力。例如,东莞启动了“机器换人”计划,投资数十亿支持公司过渡到自动化流程。这些举措促进了机器人在各行业的早期和广泛整合。中国对机器人技术的推动也是由其人口变化驱动的,其特征是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这对其劳动密集型制造模式构成了重大挑战。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自动化成为对这些问题的战略回应。通过部署机器人,中国旨在保持高生产水平。电子、汽车和纺织等行业看到了显著的自动化,减少了对手工劳动的依赖。这种转变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还提高了产品质量、一致性和价格竞争力,在工资成本上升的同时 – 对于在全球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今天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部署了多少机器人;而是关于愿景、势头和在全球工业格局中的长期定位。与欧洲相比,中国似乎更加落后。虽然像德国、瑞典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拥有强大的机器人传统和特定行业的先进自动化,但整个大陆缺乏中国看到的统一的、大规模的推动。分散的市场、更慢的政策对齐和更谨慎的投资方法阻碍了机器人采用的速度和规模。此外,欧洲制造商往往以增量方式接近自动化,通常受到监管复杂性和老化的工业基础设施的限制。因此,欧洲有可能失去其技术优势,不是因为缺乏创新,而是因为缺乏紧迫感和协调一致的战略。虽然中国将机器人技术视为其未来经济模式的支柱,但欧洲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为渐进改进的工具。为了避免机器人技术重蹈汽车行业的覆辙,欧洲现在需要采取行动。在以下各节中,我们概述了政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需要优先考虑的五个杠杆。
#1:制定和实施欧洲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
随着欧洲在机器人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方面继续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协调、前瞻性的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这样一个路线图不仅会作为战略愿景,而且会作为实际框架,使研究、行业和政策的利益相关者保持一致。通过明确识别优先部门、投资需求和创新目标,欧洲可以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并在最需要的地方加速采用机器人技术,特别是在劳动力稀缺的行业,如农业、建筑和制造业。没有统一的方向,分散的国家举措和不一致的支持机制可能会破坏欧洲的工业竞争力和技术主权。精心制定的路线图将提供长期清晰度和信心,以动员公共和私人投资,促进跨境合作,并确保欧洲不会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保持追随者的地位,而是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创新的力量。
支持机器人技术行业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问题;这是维护欧洲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战略必要性,以应对人口下降的挑战。随着欧洲面临深刻的人口挑战,以人口老龄化和日益分散的移民政策为标志,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可以提供引人注目和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以缓解日益增长的劳动力缺口。人口动态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