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摆脱塑缚】机构发布了一份名为《重复使用是什么?环保潮人都在玩的生活方式!》的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入探讨了重复使用模式的定义、环保健康意义以及个人消费者和品牌商家选择重复使用包装和产品的经济和环保优势。报告指出,重复使用不仅有助于减轻垃圾处理系统的压力、降低公共财政支出,还能有效减少塑料泄漏风险,保护生态环境。此外,报告还提供了实用的重复使用行动指南,鼓励公众和企业采取行动,共同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份报告是理解重复使用重要性及其实践路径的宝贵资源,对于追求环保生活的人士和寻求绿色转型的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重复使用,环保新潮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产品无处不在,从奶茶杯到外卖餐具,再到快递袋和保鲜膜,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些看似方便的一次性用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全球塑料产量已超过4.1亿吨,但回收率不到9%,大部分塑料仅使用一次就被焚烧或填埋,造成环境污染和垃圾处理负担。在我国一至三线城市,垃圾处理成本高达518元/吨(焚烧)–1189元/吨(填埋)。一次性塑料包装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如增塑剂可能渗入食物中,长期接触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涂有防油防水涂层的一次性食品包装可能释放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相比之下,选择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和产品,不仅能减轻垃圾处理系统的压力、降低公共财政支出,还有效减少塑料泄漏的风险,保护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重复使用解决方案更低碳、节水、减少资源消耗,是迈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重用的餐饮器具通常采用健康、环保、耐用、易清洗、易维护材质,避免了材质带来的健康风险。许多重复使用餐饮系统还配备了集中清洗和消毒设施,利用系统管理和大数据,分析优化清洁和维护流程,确保卫生和安全。
个人消费者选择一次性产品意味着持续花钱、不断适应新产品,还得担心廉价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而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虽然起初可能略贵或需要押金,但用得越久,体验越顺手,每次使用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品牌商家选择一次性产品意味着长期采购,并面临日益增长的环保政策压力。纸质、可降解材料往往比塑料更贵,而一次性用品容易给消费者留下“廉价感”,不利于品牌形象提升。选择重复使用,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包装和运营,但长远看,更省钱、更有品牌价值。
重复使用的行动指南包括线上购物支持循环重用包装,线上购买二手物品,物品共享,外卖选择“无需餐具”,自备餐具,外出就餐/外带餐饮,自带打包容器,线下购物,环保从“袋”开始,自带购物袋和容器,散打/零拷商店裸买,堂食就餐,主动要求用店内的马克杯、玻璃杯代替一次性杯,正餐堂食,主动要求使用店内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拒绝一次性塑料刀叉、纸碗等,洗衣液、衣物护理剂、洗发水和洗手液等,推荐购买袋装补充装,倒入原来的产品空瓶,护肤品选择有替换芯的品牌,选择优质耐用的产品,可重复使用产品的保养,参加线下二手市集/产品互换活动,寻找线下修补点,用修补代替丢弃。
出游住宿时,优先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自带旅行用品,节假日、生日、纪念日等时刻,选择可以重复使用的装饰品和餐具。在社交媒体上,为主动提供可重用包装/产品的商家点赞、分享和留言,选择和发声,会为他们提供坚持环保理念的动力,也能影响更多人去体验并支持重复使用的生活方式。
重复使用一次性制品,往往是对其原有用途的改变,这样的使用方式看似环保,但它没有形成闭环系统,无法保证其重复使用的次数及环境效益,因此不是真正的“重复使用模式”。一次性产品是为一次使用而设计的,它们的材料和结构可能无法经受住多次使用的考验,反复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细菌滋生或有害物质迁移等健康风险。与其反复使用一次性制品,不如选择真正为多次使用而设计的产品,拥抱真正“重复使用”带来的环保和安心。
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甚至高于传统塑料。相比之下,重复使用通过源头减量,真正减少了一次性废弃物的产生,是更具可持续性解决方案。自身主动践行重复使用的环保生活方式,如自带杯、自带购物袋,让周围人看到重复使用行动的可能性,引发关注。向周围人分享平价耐用的重复使用产品,如可重用的保鲜袋,让周围人了解重复使用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有余力时可以参与、策划重用的活动场景,如建立旧物交换的社群,举办一场零废弃聚餐等。树立良好的心态,影响和改变周围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避免说教,减少周围人的抵触情绪,接受观念与行为的渐进改变,尊重不同的选择,当朋友做出改变时,积极赞美,放大正向反馈。
缺乏现成服务,并不意味着无法推动改变。每一个用户、居民、创业者,其实都可以成为重用模式的点燃者。从用户变倡导者,观察所在城市中常见的一次性浪费场景,挖掘哪些场景适合引入重复使用服务,整理成可行建议或倡议计划,向物业、社区、商户或高校提出建议与想法。发动本地网络,组建小型社群,通过微信群、兴趣小组等方式聚集一批对环保感兴趣的邻里或同龄人群体,定期开展“无废分享日”等轻量活动,逐步形成社区氛围。对接利益相关方,引入服务品牌,将潜在的重用场景、用户基础和空间资源梳理后,主动联系国内已有的重用服务品牌或初创团队,邀请其在本地试点、落地服务。结合创业资源尝试试点运营,如果本身具备一定的组织资源或创业意愿,也可以与校园、园区、商圈合作,发起重用服务的本地运营项目,在本地孵化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虽然个人努力是有价值的,但解决塑料污染的主要责任在于企业和政府,因为它们对生产、政策和资源分配的影响力更大。企业是塑料的主要生产者和使用者,是改变生产方式、开发可持续替代品的关键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变化创造有利环境,并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管理。作为普通消费者,可以在社交平台表达自己对重用政策、重用实践的建议和支持;也可以转发、点赞相关信息,用行动放大对重复使用理念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摆脱塑缚》这份报告,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重复使用生活方式的深刻见解。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