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了《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年度报告:农业农村低碳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农食系统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挑战与机遇,分析了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多个驱动因素,并详细展示了气候友好水稻种植、农业机械绿色低碳转型、反刍动物日粮调控策略等地方实践案例。报告内容丰富,提供了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刻见解和实践指导,对于理解农业农村如何实现低碳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全球农食系统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人类活动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2019年农食系统排放约16.5亿吨CO2e,占总排放量的14%。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改变农食系统的传统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
农食系统转型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带来其他好处。比如,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酸化和板结。有机农业、保护性农业和再生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生物多样性。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农食系统减排投资的回报远高于成本,实现2030年农食系统排放减半的目标,经济、健康和环境收益将达到4.3万亿美元。
中国农食系统转型面临巨大机遇。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食物营养提出更高要求,食物消费追求更加多元和营养健康。“大食物观”作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措施多次在政策文件和会议中被提及。因此,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同时面临改善居民营养和健康的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是农食系统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从“九五”期间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7.57%,而化肥施用强度却增长31.26%。“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农食系统绿色低碳发展,包括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措施。
技术创新是农食系统转型的强大驱动力。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早期预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减肥增效、绿色农药等)和因地制宜的智能灌溉技术等则可以通过减少投入而减少碳排放。
资金支持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经济动能。政府补贴对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有正向影响。我国支持农食系统的转型金融创新与实践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更多金融工具有望在农食系统转型中发挥作用。
农食系统转型离不开多方参与。目前,我国农食系统的决策部门多元且相互独立,生产、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领域的管理决策缺乏联动,尚未有针对农食系统整体的减排行动方案,因此需要加强农食系统内部各领域和部门的协同。
地方实践是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部分。例如,云南、四川的气候友好稻作,内蒙古和云南的青贮饲料和混合饲料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江西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及生物炭技术促进土壤保育和减排固碳等。这些实践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提升了农业的气候韧性,改善了农户生计。
推广农食系统绿色低碳地方实践的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和跨部门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农食系统技术创新,增加资金支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农食系统实践者能力建设,完善农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方参与和国际合作。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年度报告:农业农村低碳现代化的地方实践》。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