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近日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实践样态及效能边界,旨在为中小学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人工智能赋能工作的范式参考。报告中不仅系统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助教、助学、助评、助育、助研与助管等方面的赋能逻辑,还精准提炼了当前痛点与挑战,提供了规避实践探索中盲目试错风险的有效策略。报告内容丰富,对于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正掀起一场革命。这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和思维,帮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个性化指导。这一点在智能助教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智能助教通过教育资源的智能检索与推荐、教学内容生成、学情分析等功能,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在学生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充当学生的“数字学伴”和“智能导师”。它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动态推送资源、优化学习路径、提供即时反馈和针对性指导。这种以“智”助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按需获取信息,降低了对教师讲授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的依赖,推动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范式转型。
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它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通过采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每个学生建立过程性的学生发展画像,从而进行客观评估,促进“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这种以“智”助评的方式,尝试破解现有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滞后的难题,推动教育评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性”转型。
在教育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整合学校硬件设施与教务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人力成本集约化。以“智”助管的方式,让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
报告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师生数字素养不足、技术与教育场景契合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应用仍存在缺陷,技术尚不具备共情人类情感的充足能力,不足以评价人类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工作者须时刻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
报告的结论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优选推广成熟教育应用、理性建设推进教育试点等。这些建议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科学融合与稳步发展,确保技术赋能教育的方向正确、节奏稳健、效果持续。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2025年)》。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