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近日发布了《负荷中心储能潜力及发展机制研究——东部区域》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东部区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中储能资源的灵活性潜力及其发展机制。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剧增,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对于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中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分析,为理解和把握东部区域储能发展的现状、需求、政策机制及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东部区域储能潜力巨大,发展机制需完善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其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尤为关键。根据《负荷中心储能潜力及发展机制研究——东部区域》报告,东部区域储能发展现状显示,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已达14302MW/30763MWh,其中锂电池占比高达96.5%,显示出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绝对优势。然而,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东部电网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剧增,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东部区域的储能需求分析指出,随着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升,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激增。特别是在节假日及周末,新能源消纳问题已经显现,预计未来五年新增风光装机超200GW,消纳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此外,电力系统惯量水平降低,惯量形式趋向多样化,对电力系统频率控制带来挑战。因此,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满足调峰需求,还要具备惯量支撑和调频功能,以应对秒级调节需求。
报告中对东部区域储能规模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预测2030年东部区域电网新型储能总装机将达到22.5GW,其中电网可直接调用储能装机15GW,其次是工商业储能达到6.3GW,分布式光伏配储为1.2GW。这一预测显示了东部区域储能市场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储能技术发展路径,从单一场景到多元场景、从少数技术主导到多技术成熟、从基础需求到复合需求、从初级市场到完备市场体系的逐步升级过程。
然而,东部区域储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导致独立储能收益与需求双承压,项目收益的确定性显著降低,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化风险。其次,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性障碍显著,省间与中长期市场交易细则缺失,现货市场仅对储能开发日前市场,参与实时市场联动受限。此外,分时电价频繁调整影响工商业储能收益稳定性,政策调整直接影响项目收益稳定性与市场投资信心。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规划布局方面,建议分层部署灵活性资源,构建东部区域多资源协同调度机制,以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和保供能力。在市场机制方面,建议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储能容量成本回收机制,推动批发市场电价向零售侧传导。在政策引导方面,建议设立东部区域独立储能过渡期分阶段补贴机制,细化顶峰支持政策体系,出台分布式储能聚合应用的激励政策,完善储能技术梯度激励及场景协同机制。
文章的灵感来自于《负荷中心储能潜力及发展机制研究——东部区域》这份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