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了《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2022-2024)》。该报告基于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进行了全面评价,旨在客观反映我国省、市、自治区在“双碳”目标下的进展态势。报告不仅详细分析了各地区在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等方面的表现,还特别关注了重点区域的气候行动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行动建议。这份报告是理解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深刻的分析和具体的政策建议,对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相关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揭示绿色转型新动向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减排行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2022-2024)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各省份在实现“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的进展和挑战的窗口。
报告显示,北京在两个年度的评价中稳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在2023-2024年度评价中表现突出。这些地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它们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的强大韧性密切相关。北京的气候雄心得分高,得益于其宏观目标设定的积极态度和突出的能力建设水平。上海和天津则在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上展现出了良好的表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疫情后期和疫后经济社会恢复期这一复杂形势下实现的,显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效行动。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表现突出,均提前完成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助力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也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风光无限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扩展可能会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发潜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此外,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储能设施不足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提前做好准备。
在东部地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江苏省在芯片、光伏、动力电池领域快速发展,太阳能电池全国占比达32%。山东省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方面也有显著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也为全国的绿色转型做出了贡献。
但是,绿色制造还有待向上游延伸。汽车上游钢材、铝材等原材料加工制造过程的碳排放较高,光伏和动力电池生产本身也都有较高碳排放。因此,制造绿色需要辅之以绿色制造,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
能源基地省份面临排放压力,外送电源排放亟需责任共担。当前碳排放核算以生产端为主,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等能源基地,承担了大量火电生产任务,外送电力产生的碳排放全部计入本地碳排放。这一核算方式可能导致能源输出省份承担了过多的减排责任,而能源输入省份则可能未能充分承担其消费行为的碳排放责任。
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分化显著,政策联动机制待强化。京津冀在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和能力建设方面表现突出,长三角则在区域协同水平方面更据优势,而粤港澳地区具备更高的能源低碳化水平。这些区域的发展特色和侧重,为全国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多样化的经验和路径。
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绿色转型图景。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积极进展,也揭示了面临的挑战和隐忧。这份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绿色转型动态的窗口,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2022-2024)》。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