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丁香园】发布了一份名为《从红海到蓝海:解码中国自免治疗高潜力靶点》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市场现状、靶点研发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揭示了自免药物全球销量与肿瘤药物分庭抗礼的现状,并强调了中国在全球自免药物市场增速中的引擎作用。报告中还详细探讨了多个高潜力靶点,包括TL1A、IL23R、PDE4B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这份报告内容丰富,不仅提供了行业概览,还深入挖掘了自免领域的新机制和新靶点,为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洞见。
自免治疗领域的新突破与中国市场的潜力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2024年,全球自身免疫药物的销量已经与肿瘤药物相媲美,中国更是成为这一领域全球增速的引擎。根据报告,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的预测值以23.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自免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为治疗药物的开发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中国在自免药物靶点研发方面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探索的空间。目前,全球已获批的自免药物靶点种类数量达到33种,而中国有32种。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中国在自免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揭示了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
在众多靶点中,TL1A因其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中兼具抗炎和抗纤维化功能而成为明星靶点。TL1A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积极的效果,如Duvakitug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治疗中达到了主要终点,并挺进了第三阶段临床试验。此外,制药巨头如赛诺菲和辉瑞等纷纷布局TL1A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显示出对该靶点的重视。
IL23R和PDE4B作为成熟靶点的新突破,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IL23R靶点的竞争格局显示,全球已获批上市6款IL23单抗,用于治疗银屑病和IBD。而PDE4B作为PDE4的一个亚型,其精准开发和差异化布局适应症策略为开辟新赛道提供了可能。
补体系统在自免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尤其是C3靶点。C3靶点的潜力巨大,适应症从PNH拓展至肾病自免领域,siRNA及双抗等新技术引领下一代药物开发。已获批的C3药物Pegcetacoplan和SGB-9768 C3 siRNA的研究进展,为C3靶点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肿瘤治疗领域的成功经验也在自免领域得到应用。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的成功,为自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BCMA靶点在自免领域的潜力重新吸引了医药交易的热度,国内竞争格局良好。全球首款无需清淋的BCMA靶向mRNA CAR-T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已完成关键第三阶段临床试验的首例入组,这一疗法的优势在于无需清淋、门诊给药、治疗剂量下给药,以及避免基因整合风险。
除了已知靶点,新的自免治疗机制也在不断被发掘。Kv1.3、LANCL2、Nck adaptor protein等新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自免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Kv1.3因其对效应记忆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成为新兴自免治疗靶点,而LANCL2激动剂通过免疫代谢重编程成为自免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总结来看,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正迎来战略机遇期。深度挖掘成熟靶点的空白区价值、深入解析靶点底层作用机制、拓展适应症边界以及探索全新作用机制与首创靶点,都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疾病模型与AI技术的更迭,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自免药物的新药研发走向新时代。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从红海到蓝海:解码中国自免治疗高潜力靶点》报告。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