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证券近日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行业深度报告-低空经济下的通感解决方案-卫星互联网》。该报告深入探讨了卫星互联网与低空经济的天然契合性,分析了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特别指出低轨组网已成为全球竞赛的焦点。报告内容丰富,提供了从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国内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的深刻见解,是理解当前卫星互联网行业动态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料。
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的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中,卫星互联网正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它不仅为通信、导航和遥感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还与低空经济形成技术互补,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卫星互联网的广域覆盖特性,弥补了地面移动网络在垂直覆盖上的局限,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正面竞争,到2000至2018年间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备份,再到2018年至今与地面通信网络的融合发展,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已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目前,全球卫星市场规模已达到2850亿美元,其中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板块发展迅速,分别增长至72亿美元和1504亿美元。
我国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已初步具备全产业链能力。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服务,再到下游应用场景,我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特别是在卫星平台和载荷制造方面,我国已取得长足进步,正推动卫星制造从传统单件定制向批量生产模式转变。
地面设备作为卫星互联网的“神经末梢”,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等。技术的进步使得地面设备从专业专用向大众普及转变,为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卫星运营服务则是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者”,主要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和卫星固定服务等。我国卫星运营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壁垒,目前形成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中,卫星互联网为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与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例如,顺丰航空在新疆的货运无人机应用中,卫星链路实现了跨山区、海岛的长距离无人机运输,使传统物流难以覆盖的区域也能享受高效配送服务。
产业发展趋势显示,低轨小型化、组星网抢轨道、积极抢先Ka和Q/V频段成为全球竞赛的必争之地。低地球轨道总共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2029年地球低轨即将部署共约5.7颗低轨卫星,轨位未来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这表明,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产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
我国已提交1.5万颗卫星发射计划的申请,与美国的商业航天进程仍有差距。国内的“GW国网”星座、“G60”星座和“鸿雁”星座等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些星座的建设与运营,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卫星制造成本较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Starlink的一代卫星制造成本可降至50万美元,而我国卫星制造成本相对较高。降低卫星制造成本是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未来发展机遇在于优化生产方式、完善供应链体系和扩展下游市场。
我国发射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