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子盒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新进展深度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涵盖了光子、拓扑、超导和硅基电子自旋量子比特等多种量子比特模式的关键突破,以及量子互连和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进展,并对每项成就的技术细节、创新点及其对可扩展性挑战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报告还探讨了量子计算在扩展过程中面临的工程和环境障碍,强调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这份报告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的有价值内容,为理解量子计算的未来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2025年,我们见证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巨大飞跃。今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标志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量子计算从理论走向了实际应用。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展示了量子硬件的强大能力,让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首先,PsiQuantum公司在光子量子计算平台上取得了突破。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种可制造的光子量子计算平台。这个平台结合了单光子量子比特和电信级硅光子技术,对于实现高保真量子互连至关重要。PsiQuantum的方法强调了通过光子学路径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的清晰路线图,同时利用现有半导体制造基础设施来加速规模化进程。
微软也不甘落后,他们在拓扑量子比特方面取得了进展。微软的“Majorana 1”硬件设备成功创建了拓扑量子比特,这种量子比特对环境噪声具有固有抗性,有望简化量子纠错过程。然而,微软的声明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公开证据来证实Majorana 1设备明确展现了真正的马约拉纳零模。
D-Wave的超导量子退火处理器在性能上超越了现有最先进的经典模拟器。D-Wave的退火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内执行磁性材料模拟,而使用超级计算机其精度水平需要近100万年的时间。D-Wave团队还展示了其量子退火平台已展示出“快速高效地训练经典神经网络”的能力,训练后的网络随后可部署在传统经典硬件上。
在硅MOS型电子自旋量子比特的控制方面,悉尼大学、Diraq、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研究单位的科研团队报告了一种在毫开尔文温度下运行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芯片,可用于控制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型电子自旋量子比特。这项技术有效地克服了输入/输出(I/O)瓶颈,利用成熟的经典微电子技术为硅基量子计算机的大规模扩展提供了一条具有前景的实用途径。
无线太赫兹低温互连技术的发展,为量子处理器的物理扩展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专门设计用于最大限度降低量子计算系统中的热量-信息传输比。这项技术对于开发实用型、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至关重要。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Wolfgang Pfaff及其同事报告了可互换超导量子比特器件初级网络的进展,这项研究聚焦于量子处理器的模块化扩展架构开发。研究人员强调,单片制造的超导量子比特器件在系统尺寸和质量方面都存在限制,因此模块化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波士顿大学和西北大学的Danielius Kramnik及其同事报告了世界首个电子-光子量子片上系统。这项突破性工作实现了世界首个电子-光子-量子片上系统,利用标准的45纳米半导体制造工艺将量子光源和控制电子元件集成到一块硅片上。
最后,谷歌量子人工智能的Anthony Megrant和Yu Chen讨论了扩展超导量子计算机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指出,构建一台有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数百万个超导量子比特。超导量子比特系统在规模化扩展过程中,已观测到具有灾难性的芯片级关联误差现象。
这些进展表明,尽管研究方法各异,但整个领域正趋向于解决量子系统可扩展性的共同目标。这种趋同的焦点揭示了,当前量子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如何将单个高性能量子比特扩展至数百万个,并使其可靠地协同工作,而非仅仅提升单个量子比特的性能。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新进展深度分析》报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观察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除了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