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近日发布了《中国人身险银保渠道三十年演进与价值跃迁》报告,该报告详细回顾了中国人身险银保渠道近30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银保渠道的五大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报告还探讨了银保合作模式、法律环境及税收政策对银保渠道发展的影响,并对比了海外发达市场的银保渠道发展经验,提出了险企和银行如何共振发力银保渠道,深耕养老及财富管理领域的策略。这份报告深入分析了银保渠道的演进、价值跃迁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据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对于理解中国人身险市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身险银保渠道三十年演进与价值跃迁
在中国,人身险银保渠道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探索期到现在的成熟期,银保渠道经历了五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银保渠道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缩影,也反映了金融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迁。
银保渠道的初步探索期始于1996年,当时中国平安与农业银行合作,开启了国内银保业务的先河。随后,银保业务快速增长,分红型保险产品出现,推动了银保渠道的发展。但到了2011年至2016年,银保渠道面临清虚时期,监管新政限制了银行网点合作数量,规范了银保产品销售人员资质,银保渠道市占率下滑。2017年至2023年,监管政策引导银保产品转向长期期交为主,增额终身寿险脱颖而出,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持续走高。进入2024年至今,银保渠道进入“新银保”发展时期,费率管控强化,推动费用优化与价值链向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转型。
银保合作模式、法律环境及税收政策是推动银保渠道发展的关键。在欧洲,银保渠道渗透率超过50%,得益于较为有利的监管环境和递延税收政策等因素。国际银行保险模式大致分为协议代理模式、战略联盟模式、资本合作模式和金融集团模式四种。美国人身险银保渠道依托金融集团并购模式聚焦年金市场,而日本人身险则通过监管不断放开银保渠道限制逐步拓展银保渠道。
中国的险企和银行共同发力,共振银保渠道,深耕养老及财富管理领域。中国人寿积极拓展银行合作数量,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丰富银保产品体系,巩固市场领先地位。中国平安依托集团协同优势打造银保新模式,扩充优质合作银行网点,打造新银保团队“平安银行家”,深耕财富管理领域。中国太保寿险持续深化“长航行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施价值网点、价值产品、高质量队伍三大价值策略,有序布局战略区域。新华保险通过对银保渠道进行分层,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降低在银保渠道销售的成本,2024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倍。
展望银保渠道未来发展,外部应突破现有模式,寻求银保一体化合作模式,绑定私人银行客户资源,实现“双赢”有效发展;内部应追求深耕细耕,寻求多元化产品发展。银保渠道是否有望超越代理人渠道成为国内人身险主渠道?从海外情况来看,银保渠道是欧洲市场的主渠道,虽然在美国、日本银保渠道占比仍低,但这仍然证明了以银保渠道为主在国际经验上是完全可行的。国内政策环境友好,随着2024年“报行合一”的全面实施,费用无序投放得到了有效管控,产品价值率显著提升;再加上渠道放开“1+3”的限制,渠道活力被重新点燃。因此,银保渠道超越代理人渠道成为国内人身险主渠道,并非不可能。
风险方面,长端利率趋势性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和新单保费承压是主要考虑因素。长端利率可能长期位于下行通道中,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增大。权益市场向下波动风险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受到负面影响。预定利率下调,分红险转型可能会影响保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东吴证券发布的《中国人身险银保渠道三十年演进与价值跃迁》报告。上述文章只是对报告内容做了总体的介绍,除了这份报告,还有一些同类型的报告,也非常有价值,推荐阅读,这些报告我们都收录在同名星球,可以自行获取。
以上为节选样张,关注公众号【蝉鸣报告】回复领取PDF完整电子版(无广告)。
【蝉鸣报告】每日更新最新硬核报告,覆盖产业报告、全球化、经济报告、趋势等全领域。